材料一: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

发布时间: 2021-03-15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其习俗包含祭神、敬祖、祈年、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从岁首祭神的上古时代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诸多精神内涵却一代代传承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起源于上古祭祀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古人一般从腊月开始拜神祭祖,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以及想象中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到后来,祭祀的对象变为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灶王爷)、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拜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拜神祭祖的仪式,各地虽有些许差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礼敬祖先,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粮食,感谢他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感恩祖先开创的家业家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繁荣昌盛、诸事顺遂。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而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圆饭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春节还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整个节日期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年俗活动,比如挂年画、挂灯笼、贴春联、贴福字、舞龙灯、逛庙会、逛灯会……这些传统年俗除了增添节日气氛外,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梦想。
春节文化体现出来的感恩思想、团圆思想和筑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和谐、理想等积极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丰富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的重要贡献。人类认同公平、正义、民主、文明,也必然会认同感恩、团圆、筑梦这样的价值观。这就是中国春节文化的世界意义。
(摘编自李鉴踪《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
在由许多民俗活动和特定仪式构成的春节中,拜年,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也可以说是传统春节的内在意义之所在。
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家拜,先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实际上是家中的一种祭祀活动),然后是家中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要向晚辈打赏“压岁钱”。有亲戚间的拜年,人们在正月里带着新年贺礼,轮流到亲戚家拜年,恭贺新春,共话新年的美好愿望。有街坊邻居间的串门式拜年,大家唠家常,侃大山,追忆往事,展望未来。还有团拜,即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相互祝贺,也有官方或单位组织的团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新形式。
从以上几种拜年的方式可以看出,拜年主要是亲人之间或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这种情感交流正是维系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此,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维系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的和谐运转。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如果把春节传统的拜神祭祖活动再加上的话,那么,春节的意义就在于:一是辞旧迎新,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幸福人生;三是宗亲礼仪往来,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人生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内心情感,体味生活之乐。
(摘编自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
材料三:
春节已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品牌,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性节日,日益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有世界影响力。春节不只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受汉文化影响而过农历春节并有法定假期的国家就包括朝鲜、韩国、越南、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在内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在全球获得认同和喜爱,日益走进海外民众的生活,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喜庆祥和、美美与共的欢乐气氛。新时代的中国春节新潮流,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带来了中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社评《春节日益彰显中国文化亲和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古人祈年祭祀,是为敬奉上天、祭祀祖先,体现受恩思源,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春节文化的世界意义正在于,它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输送了感恩、团圆、筑梦这样的普世价值观。
C.传统春节是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家拜、团拜还是串门拜,都是春节的传统庆贺方式。
D.目前已有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受汉文化影响,把中国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除夕夜的主题是家人团圆,那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亲戚朋友们的团圆。
B.传统春节的四种意义中,宗亲间的礼仪往来尤其重要,它可以促进亲人间的情感交流,维系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
C.中国春节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日渐风靡海外,这深刻诠释了鲁迅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D.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春节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这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具创新精神。
3.下列传统习俗中,与“拜年”具有同样意义的一项是
A.除夕夜守岁    B.贴春联和福字    C.踏青插柳    D.燃放爆竹
4.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作归纳和分析。


1.(3分)B【解析】A项,“天人合一”理解错误。“敬天法祖”,是为“报本反始”。“报本反始”意思是受恩思报,不忘所自。C项,“传统春节是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存在的基础”关系颠倒,材料二中是说“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另外,材料二说“拜年主要是亲人之间或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而不是“庆贺方式”。D项,“加拿大、菲律宾等汉字文化圈国家”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加拿大、菲律宾不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之列;并且加拿大、菲律宾也只是“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2.(3分)D【解析】“这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具创新精神”强加因果,材料三最后一段的信息是“……中国春节……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3.(3分)A【解析】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拜年的意义主要在于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美好祝福。在选项中,A项,除夕夜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围坐在炉火旁品食闲聊,通宵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其乐融融。B项,贴春联和福字是过年的重要习俗,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可以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美好愿望。C项,踏青插柳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清明时节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天、地、人”和谐合一、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D项,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燃放爆竹,除旧迎新;亦能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4分)论证手法相同,都用到了举例论证。(1分)两则材料都通过列举代表性例子,使论证具体、可信。(1分)论证思路相同,两则材料都是先提出论点,然后用例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全文。(2分)
5.(6分)一份感恩之心。通过拜神祭祖,感恩上天和祖先,祈求平安健康、繁荣昌盛。一种团圆之乐。通过除夕夜的团圆饭来强化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个希望之梦。春节期间一系列欢乐的年俗活动,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梦想。(每点2分,概括内涵1分,展开分析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连贯即可)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2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4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5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6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