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

发布时间: 2021-04-03
材料一:
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领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幽》谓之《幽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幽》《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因为《部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X召南》和《幽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断、雅、颂四类。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雅、领先不论,二南与《幽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先说《幽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幽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幽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箭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幽诗”“幽雅”“幽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幽”归入“风”就很不合理。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论语·阳货》谓:“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诗,这应是“雅”类得以确立的核心。也就是说,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小雅》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所以《仪礼》所载士阶层的礼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于颂,因为《商颂》《鲁颂》比较特殊,这里只讨论《周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
那么,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幽、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许也代表了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即周王母族、周之旧贵族、灭商过程中诞生的新贵族、殷遗民贵族。周初的礼乐制度建设,正是为了调和这几种文化或政治势力,建立并维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因而,随之产生的《诗经》,也就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政治生态。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光明日报》2020年11月30日)
材料二:
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不可逾越的。
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就是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礼乐制度”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在音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
(摘编自丁超《<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均涉及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并对《诗经》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探讨。
B.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是与周初礼制相对应的,这可以从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中得到证实。
C.周王朝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负责人,推行礼乐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可分别对应柏杨《中国人史纲》中所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嘲风》相比其他国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时间早,表演方式多,归入“风”显然不合理。
B.由于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
C.雅和颂应该与宗庙祭祀、宴享有关,随着礼制的建立和演变独立成《诗经》中的两类。
D.周王朝阶级间的界限森严,但也会从民间选拔一些青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早期”《诗经》范畴的一项是(3分)
A.《邢风》     B.《七月》    C.《大明》      D.《周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礼乐制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1.C  【解析】A项,无中生有。材料二没有涉及对《诗经》早期形态的探讨。B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1段“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可知,风、雅、颂三分与周初礼制相对应之说没有证据,传世文献也不能提供相应证据。D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一第6段“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殷遗民贵族”可知,顾炎武的“四诗”对应的是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并不是柏杨书中提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
2.B  【解析】B项,从材料一第4段“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来看,选项把“其次”“再次”中的内容组合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3.A  【解析】A项不属于《诗经》形成最初阶段时的内容。根据材料一第2段“因为《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可以排除《风》。
4.礼乐制度是一种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不断增补形成的、(2分)用社会规则典章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分)用音乐教育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十分严格的制度。(1分
5.①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问题:由周初礼制与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不存在对应关系,引出重新探讨《诗经》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必要性。②其次分析问题:引出古代学者顾炎武的“四诗”说,并分别介绍南、嘟、雅、颂四类诗歌特点,这一部分是文章主体,用总分结构安排内容。③最后得出结论: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嘲、雅、颂四部分构成。并指出随礼乐制度建设而产生的《诗经》体现的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生态。(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2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3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4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5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