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语》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
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恭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景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三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墓物态,二者并非对立。
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的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刘运好《经典重读:论“境界”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录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
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
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
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
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
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
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
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
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
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
答
1.【答案】D
【解析】A项,曲解文意,不合逻辑、原文“《人间词话》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B项,“二者对立”错误,原文“既反对胶着物态,义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并非对立”。C项,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原文“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制约,也受……
2.【答案】A
【解析】A项,错误,原文并未提及“文以气为主”是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的。
3.【答案】C
【解析】C项错误,原文最后段中间“一旦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的‘隔’‘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两句推导,题干中“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错误。”
相关阅读
1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2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