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研学游”变成“研学热”,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同时也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生对摄取知识的渴望有关。
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得以完美结合,在研学中开拓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
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的载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应,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那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
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不仅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们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匮乏这一问题,作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通过预订活动档期、追责非法研学,疏堵结合,给参观学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
(摘编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
材料二:
每年暑假,中国研学游都会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去看看,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而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不过,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声明引发了关注。声明表示,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游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场馆,肩负教育科普的职能。近年来,从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办起科普讲座、提升互动体验,博物馆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走向更广阔的人群。走进博物馆享受这些免费服务无可非议,但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与者,客观上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以博物馆为例,每个展陈侧重不同主题,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识。可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因为自身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知识的情况。家长花费高价,孩子求知若渴,换来的却是错误的知识。如此研学游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大千世界、草木深处研学游,探访印于书本、讲于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能大大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正因叠加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研学游日渐升温,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衍生出户外跋涉、乡村农耕、传统文化等多样的主题与形式。然而,火热背后,问题也不少: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是哪一种,都背离了初衷,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其实,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完善,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课堂”,能够让孩子获益匪浅。只有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
(摘编自管璇悦《研学游,更要“研学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受到追捧,而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是备受一些中国家庭的青睐。
B.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更多的感知。
C.只有充实研学游的内容,丰富它的形式,才能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人真心向往,让更多人参与研学游。
D作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博物馆不断升级服务举措,是为了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科普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游成为潮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研学游就难以实现。
B.如果忘记了研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只打着研学的旗号变相出游,还灌输错误的知识,那就是本末倒置.甚至是误人歧途。
C.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等场所备受研学游团体欢迎,但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D.对随心所欲设计研学游活动、毫无章法讲解历史文化知识等浪费公共文化资源的研学游组织机构,必须进行监督管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独一无二的传统节庆,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
B.研学游要规范发展,需要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
C.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培育壮大民间保护力量,鼓励成立长城学会等民间组织。
D.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为海内外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完美体验。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关于研学游,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
1.D【解析】“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夸大其词。材料二第二段说“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意思是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不能转述为“深刻理解历史文化”。
2.A【解析】“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的多个原因是并列关系,从中推不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为重要的结论。
3.B【解析】B项是针对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A项是说传统节日对“非遗+旅游”的作用,C项是说保护长城的一种策略,D项是说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作用,都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①举例论证。如一些机构将博物馆举行的科普讲座等免费服务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欺骗家长和学生。②道理论证。如对研学游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让研学游变成“研学优”的分析论证。(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分析论证了研学游“大热”的原因、研学游的活动导向、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应对办法,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3分)②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才能变“研学游”为“研学优”。(3分)
相关阅读
1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2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6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