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

发布时间: 2021-06-10
材料一: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说,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烹饪、手工、园艺、耕种、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服务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和“偶像”。
(摘编自《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材料二:
有人也许会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摘编自《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材料三:
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劳动教育给出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和开发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这即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家校互动机制,协助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庭中从事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课堂上习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场域,依靠家长的示范、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制作指导手册,提出教育要求,并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专门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借助于职业技能学校或与劳动教育基地、厂矿企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延伸学生对于当代劳动形态的理解,贴近劳动人民,形成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意见》特别提出劳动周的实践要求,小学高年级以上就需要寻找合适的社区、社会劳动场所,安排集中的劳动锻炼。设计劳动周课程应凸显集中的集体劳动中的合作性特征,不仅每个学生要有各自的劳动体验,而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劳动权益如何维护等,形成劳动教育中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编自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进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其中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B、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就能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C、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搭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平台,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D、智能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人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B、材料二立足当下,着眼人生,回溯历史,有力地批驳了某些人对提倡劳动教育的质疑
C、材料三采取总分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D、三则材料都紧扣劳动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但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清朝刘蓉《习惯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D、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复兴中学拟在新学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请根据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从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角度向学校提出建议。(6分)


1.【答案】D
【解析】A项,“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错,原文的相关表述是“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学校是主阵地”,选项把“主阵地”曲解为“负主要责任”;B项,“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家长日常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C项,“主要表现在……”错。原文的表述是“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
2.【答案】C,材料三在提出问题后即进入解决问题环节,并未对问题展开分析。
3.【答案】B
4.【参考答案】材料一总体上采取“总分”的论述思路进行论证。(1分)作者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中心论点“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分)接着分别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1分)围绕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问题逐一展开论述(1分)。
【评分标准】(4分)概括总体思路1分,分析3分。
5.【参考答案】①首先,要科学设计校内劳动课程。(1分)建议开设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与家政、手工、园艺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1分)
②其次,要积极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1分)建议利用区域内资源,与职业技能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或厂矿介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1分)
③最后,要设计好劳动周集体劳动课程。(1分)建议寻找合适的社区、劳动场所,利用劳动周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劳动,使学生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形成社会参与素养。(1分)



相关阅读
1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2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4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5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