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

发布时间: 2021-09-03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


1.C
(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A
(A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C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项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D
(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③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分,其中第①点2分,②③点各1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③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一点2分,三点6分。)



相关阅读
1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2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

3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

4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

6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