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主要以运作机制影响网络文艺创作

发布时间: 2021-11-13
材料一: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主要以运作机制影响网络文艺创作,驱动个体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有人据此提出"算法文艺"。
无论历史上的现代印刷技术、机械复制技术,还是当下的互联网技术,都对人类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机械复制技术颠覆了艺术的精英属性和等级秩序,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大众参与文艺生产提供工具和平台,并对用户赋权赋能。
当下部分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平台,算法机制突出流量“去中心化”特征,即平台会为每一个视频分配几十至上千不等的基础流量,粉丝不多的用户,也有机会和大号竞争,这样的算法为普通用户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激励机制。
在以场景、细分、垂直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的传播阶段,平台会选择推送有创意的文艺精品,满足用户文化期待。因此,理解算法运作的“秘籍”,是借平台和流量之力的传播策略,更是创作者艺术构思和文化表达的创作策略。
与传统文艺面对的艺术创作问题已然不同,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尽管流量背后是变现的经济因素或资本的作用,而其运行模式却是以算法为技术基础的。驱动用户从被动的受众、艺术消费者成为创作者,实现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多元化,算法正在发挥作用。
推荐算法也可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等,甚至掺杂了资本等因素,这样的推荐就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了,而可能是算法控制者所需要的。
这意味着,算法作用机制下网络文艺作品的推荐,在被读、被看、被听之前,已经被算法判断和筛选了。
算法改变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模式,也在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通过数据计算认定用户“真实需求”,算法保障推送内容落点精准。
但是,弱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算法,还不能“聪明”地洞察出个体深层、复杂的文化需求,长此以往推送重复内容,用户难以体验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利于艺术对人类精神、情感的陶冶,也不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质量。
无论人工智能的科学实验,还是算法的技术操作,当人类拥抱新科技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引导“技术向善”。
机器是“人的延伸”。智能自动化确是对人类智力的解放,人工智能不仅参与文艺创作,而且创造新的文艺生产方式。尽管以人类的艺术鉴赏标准来看,人工智能在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创造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越来越宏大、实时、虚实融合等复杂的场景,正在不断对文艺创新提出要求。
通过研究人类艺术的创造过程,机器正在程度不同地自主完成创造性工作。同时,通过人机交互,算法正在帮助人类逐渐从海量的基础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为集中地承担主体性艺术创造工作。通过人机协作,人工编辑帮助人工智能,成为更准确了解人类需求、个体文艺趣味的“鉴定者”。同时,伴随技术迭代,用户将被赋予更多权限,网络文艺作品受众可以通过算法校准自己的需求数据,主动规避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人类情感价值和人文主义关怀,在技术主义时代尤为关键。避免对算法的盲目推崇,通过人机协作,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以健康丰富的信息流动,激发网络文艺的先进性、人民性,传递真善美、激发文艺能量,才是算法技术操作的正确方式。
(摘编自赵丽瑾《网络文艺的创作与传播别陷入算法出不来》)
材料二∶
在诗歌创作上,人工智能主要基于算法拼贴,能够实现格律、诗行等较为初级、简单的形式,不过,基于数据库的意象多为人类高频率使用的意象,新奇度不高,深度学习后的审美表达仍然存在情感含混、表意不明、风格混沌等问题,诗歌的内核诗意有所欠缺。出版了诗集的微软“小冰”让很多不写作的人迷惑,但认真的写作者大概会把小冰写的诗就当成一个正常的文本来审视,像读任何一本或好或坏的诗集一样。我们先假设小冰以后可以写得很好,但人类社会是否曾经因为某一位强力诗人的出现就放弃诗歌呢?从来没有。相反,每一位强力诗人都极大地更新和推动了现有的诗歌。
诗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智。这种复杂心智不可能通过自动训练产生,它需要经受其他心智的教育。而就目前的微软小冰而言,其训练写诗的方法据称是对五百多位现代诗人的诗作正读、倒读各一万遍,用层次递归神经元网络,通过阅读来获得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粗陋的训练方式可以说离复杂心智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同时,其对于诗的生成机制的认知也流于表面。因此,正如在打字机上碰巧打出莎士比亚诗句的猴子也还是猴子一样,就算某一次小冰写出了一首非常好的诗,那它也依无法摆脱弱AI的属性。
“人工智能诗人”狂欢背后的审美衰微、技术理性下的智能生成中人类的诗魂失落等问题亟需解决,只有构建人文、科技命运共同体,厘清并正视人机关系,倡导人机解放,重塑诗魂,坚守人类的文学疆土,才能共创人文与科技命运相连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张定浩《文学与算法》)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大众参与文艺生产提供工具和平台,“算法文艺”由此应运而生。
B.有的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平台,算法机制突出流量“去中心化”特征,对普通用户而言有激励作用。
C.由于流量背后是变现的经济因素或资本的作用,这导致算法控制者可能推荐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D.彰显人类情感价值和人文主义关怀,避免对算法的盲目推崇,这也是算法技术操作的正确方式。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也有可能推送重复内容,这对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不利的影响。
B尽管平台会选择推送有创意的文艺精品,但弱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算法,还不能洞察个体深层的文化需求。
C.算法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通过数据计算认定用户的“真实需求”,算法就能保障对用户精准推送。
D只有坚守人类的文学疆土,共创人文与科技命运相连的美好未来,智能写作才能摆脱弱AI的属性。
3.     下列有关算法应用的说法不能用来佐证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薪火科技公司通过“算法”来实现在存在一定的输入的条件下,由计算机来完成特定功能的输出,替代或增强人类的某些决策任务与能力。
B.阅文集团旗下旗舰产品QQ7.0版本大幅升级推荐算法,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内容挑选,实现“书找人”+“人找书”左右逢源两不误。
C.清华大学研发的机器人“九歌”仅用一秒就做出了极富禅意、获得好评的藏头诗∶“机心造化本无私,智慧由来巧自欺。过眼一身都是幻,人生万事只成痴。”
D.抖音的Al技术有很好的内容识别、场景识别能力,其算法逻辑是通过分析人、视频、流行度的特征,并将三者进行匹配,实现精准化的推荐。
4.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话题,有人认为两者观点完全相不一致,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A(曲解原文,文中的“此”指代“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节点,主要以运作机制影响网络文艺创作,驱动个体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
2.D(曲解原文,条件与结果关系不成立。)
3.C(材料一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基本态度是认为不尽如人意,而本诗不仅押韵且极富禅意。作为论据不典型,不完全切合。)
4.以“打出莎士比亚诗句的猴子”进行类比(2分),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不具备人类复杂的心智要求的观点。(2分)
5.不同意。(2分)两则材料对“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这一话题的阐述同中有异,而非完全相左;(1分)两则材料都认同人工智能可以参与文艺创作,尚都不尽如人意;(1分)但是材料一从算法角度强调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新的文艺生产方式,对文艺创新提出要求;(1分)材料二则从人机关系角度强调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摆脱弱AI的属性,具有审美衰微、诗魂失落的先天不足等问题。(1分)(答“同意”不给分。)



相关阅读
1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

2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

3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4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

5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