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发布时间: 2021-11-21
材料一: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唐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虽然虚构的价值逐渐显现,但随着小说的发展,虚构一个故事并非现代小说的首要功能了,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现代小说家不再好好地讲故事,而更喜欢“耍弄起花招”。其实,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材料二:
我们即使一眼就看出了小说与故事的区别,还是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故事是小说的前身;小说无法彻底摆脱故事,必须依赖故事。故事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肌体中的最高要素”。尽管英国小说家福斯特(1879-1970)从内心希望小说的“最高要素不是故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是悦耳的旋律,或是对真理的领悟”,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小说还得老老实实地将故事作为自己的基本面。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派小说对故事的深恶痛绝与坚决唾弃,无非是对故事的更大胆的切割与肢解。而它一旦真的让人完全看不到故事时,也就不会再被人看成是小说了。故事是小说的本性之一——本性难改,改了也就不是小说了。
小说离不开故事,而只要有故事,就一定会有小说。小说是那些杰出的叙事家在对故事有了深刻领悟之后的大胆而奇特的改写。故事随时都可能被一个强有力的叙事家演变成小说。故事与小说的这种关系是无法解除的,是一种生死之恋。小说虽然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步有了自己的一套做法,甚至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但由于它本就是故事的演进,因此,故事总要包含于其中。现代派在发现摆脱故事实属徒劳之举之后,反而出现了回归故事的倾向。小说又有了新的风气:不再去贬低故事以及故事性,而较有高度地重新解释故事与故事性的意义:为什么说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会同样创造很高的美学价值呢?
(摘编自曹文轩《小说门》)
材料三:
小说一上路,就是与虚构结伴而行的,因为小说起源于神话甚至是更早的巫术。但是,小说在打天下的时候却对“虚构”讳莫如深,当时的小说家一刻也不能放开的心思就是,如何创造真实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早期小说中的一个现象:作者总扮演一个“在场者”和“目击者”的角色。慢慢地,在小说漫长的发展史中,虚构的价值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虚构的功用之一是:弥补现实。现实是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甚至是千疮百孔的。对于那么多的缺憾,我们一直未能找到补救的办法。而小说的出现,却使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当初出现,就是带了这种弥补现实的天任的。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做着这种弥补的工作,这也成了它存在的理由。
虚构的功用之二是:逃避现实。现实的不完善,使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于是,我们开始了想像——想像一个完善的世界。小说带领我们背弃现实,而逃避到它所构造的世界之中。
当然,虚构的功用远不止以上所说的这两种。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早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摘编自曹文轩《小说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对游历见闻的再加工。
B.在落后的过去,一名水手在伦敦所讲述的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属于传统故事的范畴,而非小说。
C.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角度阐述了“小说与故事的区别”这一共同的话题。
D.区别于早期小说,现代小说已经完全摒弃了作者扮演着在场者和目击者角色的创作手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进行艺术加工,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材料一提到的《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唐吉诃德》等古典小说深受早期小说影响,和传统故事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
C.福斯特认为,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应该低于故事背后的美学价值。由此可以判断,他创作的小说在情节上非常简单。
D.材料三中早期小说致力于创造真实感的观点与材料一中早期小说常以经历作为主线组织故事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虚构“逃避现实”功用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成了焦灼心灵的港湾和荒漠中的绿洲。一位美国女士在看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后说,她愿意像娜塔莎一样生活在充满欢乐的罗斯托夫家。
B.自有小说以来,我们数不清有多少灵魂曾在它所构造的世界里纵情歌唱。《红楼梦》构建的大观园就是曹雪芹心中的那个世外桃源。
C.小说成了突然降至监狱中间那块放风的广场上空营救的直升机,深陷牢笼的无辜者终于得以逃离而进入了自由世界。
D.与哲学和诗都不一样,小说擅长的就是描绘“实状”,这个实状完全可能是虚拟的,但它所形成的世界却是与我们的世界紧密相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小说家对小说中故事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4.(4分)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行文,开门见山提出“故事不等于小说”的观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两个发展时期中故事的小说中的地位。
5.(6分)①古典小说将故事作为小说的最高要素,追求故事性;②现代小说试图摆脱传统的故事模式,追求复杂多变的讲述方式,有的流派甚至试图完全摆脱故事;③发展至今,出现回归故事的倾向,故事与背后的价值并重。



相关阅读
1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

3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4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5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

6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