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原始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照明便有了需求

发布时间: 2022-02-28
材料一:
原始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照明便有了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的考古成果中不乏当时人们使用的照明灯具。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灯具不光造型精关,还别具节能智慧,中国古人的节能环保意识可见一斑。
由于用普通的生活器皿做灯具浪费燃油,古人遂将其或加高底座,增加光照范围;或增加通风管道,让燃烧更充分;或上面加盖,减少油料损耗,于是诞生了不再他用的专业灯具。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铜灯在上层社会中很流行。铜灯的推广和使用让夜晚变得前所未有的明亮,但是,长时间燃灯会导致房间空气质量下降。于是,人们开始制作可以减少烟雾的“环保灯”。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雁鱼灯正是这样一种“环保灯”。据《文物》记载:“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因此,这也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环境保护意识。”
雁鱼灯不仅环保,还可调节光亮度,且能充分利用燃料。从另外的角度说,这也是一种节能灯。但古代真正的节能灯,则是在“省油灯”发明之后出现。
所谓“省油灯”其实就是秦汉后在平民社会广泛流行的陶瓷灯,这种灯体是夹层,故古人又称之为“夹灯盏”。史学界一般认为,“省油灯”是唐宋时期开始使用的。夹灯盏的节能原理,就是降低灯具使用时整个灯体的温度,减少燃油的损耗和挥发,相比昂贵的铜灯,这种简单廉价的夹灯盏更受欢迎。所以,一经发明,首先就在用灯时间最多的文人学子中间流行开来。
(摘编自李立《令人叹奇的古代节能智慧》)
材料二: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碳汇清除之间的平衡”。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碳汇清除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我国地表平均温升速率接近全球的2倍,海平面上升速度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本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4%)的7倍。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人民生产财产安全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习主席多次提到,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更是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为《巴黎协定》更好实施和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增效、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绿色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并正在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经济社会发展效率提升效益显著。绿色低碳发展并不是站在经济增长的对立面上,而是促进好的经济增长,倒逼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我们以前讲发展是硬道理,现在其实还更应该说绿色低碳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柴麒敏《如何理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器皿改造成专业灯具,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人的节能环保意识。
B.从秦汉到唐宋,先人对节能技术的探索是保障文人学子取得学术研究进步的必要条件。
C.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这一宣示展现的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决心和大国担当。
D.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国塑造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雁鱼灯出现到真正的节能灯走入寻常百姓家,可见要实现绿色低碳生活非一日之功。
B.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需时长的不同。
C.能效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高比例使用就可以实现能源、工业等碳排放数量大幅缩减。
D.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影响的降低程度取决于“碳移除技术”(CDR)的创新和应用规模。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所说的散文应该具备“现实精神”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普及电动车
B.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过高压管道送到地下或海底,安全地水久封存
C.在化工厂的烟肉上加装吸附装置
D.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选址在首钢老工业园区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4分)
5.对于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有人信心不足。请你根据材料给予回应。(6分)


1.B(极大地促进了文人学子学术研究的进步属于无中生有,夸大了技术探索的作用。)
2.A
3.D.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选址在首钢老工业园区属于旧物应用
4.国际: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巴黎协定》的呼吁
国内:气候变化带给我国显著的不利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5.这种质疑是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缺少全面认知而产生的。
①碳中和前景与国家发展方向一致,实现碳综合和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方向是一致的。
②我国有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习近平主席在国际讲话上公开宜布我国的碳中和措施与目标。
③我国有环保节能的传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绿色发展的意识和技术革新的智慧。
④政府有计划,我国现已着手塑造新的发展模式,并已做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推进规划。
⑤我国碳中和工作已有一定成效,我国已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

2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

3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4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5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

6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