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因此能区别于众多传统的先秦文学史写作,当然也有争议和争鸣。
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先泰文学一向被视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头也众说纷纭,文学史书写中,或认为开端于神话,或以上古诗歌为首章,或认为文学起源于民间,或以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木教授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 在理论上,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最早的体裁;而实际的文学史写作,往往是以神话为开篇。” 木教授在辨析中,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他指出:“ 当下文学史以神活作为开端,主要是采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后来之文献,是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了写作时间,是以想象替代了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其中少量认为出自《诗经》雅颂的关于禹的部分,出自《尚书·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最早的题材是神话故事。 ” 他进一步指出,“ 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 不得不说,这一观点颇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细研读其中的逻辑思考过程,又觉得结论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 《周颂》—《大雅》—《小雅》—十五《国风》 ” ,指出“ 诗六义” 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他探讨了先秦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认为诗三百是两周礼乐制度的产物,伴随礼乐制度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礼乐制度的衰亡而衰亡,“ 王者迹息而诗亡” ,换言之,两周诗歌的写作史,即为诗经写作演变史。这一观点与“ 采诗说”“ 删诗说” 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先秦文学演变史》以西周礼乐制度变革作为历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简文变革作为文字载体背景,首次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被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称之为“ 学术史之第一部诗经写作史” 。《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
既然是论述先秦文学的演变史,就要涉及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先秦诗歌的演变历程,即为诗三百的演变历程。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先秦文学的滥觞时期;从西周早期的“ 诗” 出现,则可以视为是先秦文学演变历程的完整展现,此为先秦文学的第二阶段;以孔子作《春秋》为界碑,则开始了从诗歌向散文回归的阶段,也就是先秦文学的第三阶段。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如《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相关论著。诗歌的演变之外,散文的演变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宏辉《先秦文学史的重塑》)》
材料二: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作为一部新颖的文学史著作,需要具备充足的文学史料与突出的文学史识,作者木斋自然有所考虑,强调需将文学史“ 视为一个前后联系的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 ,并致力于探究“ 文学史的起源、演变的历时性关系” 。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有着比后代文学更宽广的内容范围,体现出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如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是“ 六经” ,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时期的经学、史学、哲学的研究。文史并重,如木斋致力于梳理《诗经》中《风》、《雅》、《颂》三类作品的写作年代与演变历程,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视域宽阔,如书中论及“ 甲骨文” 、“ 金文” 时,关注到书写工具、载体对于散文写作的制约与影响;第二章《周公制礼作乐与先秦文学的发轫》,从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史变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先秦文学的催化作用,并肯定《诗经》是两周礼仪制度的产物等,这些都是颇具特色的视角。
(摘编自王瑞芳《先秦诗文演变的新探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文学的源头众说纷纭,木斋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他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B .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写作时间,以想象替代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木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C .木斋对风雅颂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
D .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木斋的《先秦文学演变史》,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先秦文学史,对其有争议与争鸣也是必然的。
B .出自《尚书·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证明神话是文学源头。
C .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论著,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D .要想写好文学史,就要将文学史看成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先秦文学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 .《庄子》成书研究B .《孟子译注》研究
C .《诗经》年份研究D .《左传》作者研究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
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错。原文是“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可见,木斋先生对众说纷纭先秦文学的源头给出明确答案。
C .“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错。原文说的是刘毓庆肯定木斋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的做法,而不是说肯定木斋否定“采诗说”“删诗说”的观点。
D .“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错。原文只是说“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故选B 。
2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 .“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错,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只是体现了他的先秦文学史观,并不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故选C 。
3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孟子译注》研究”是对“译注”的研究,不涉及文学史。
故选B 。
4 .材料一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材料二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可知,材料一作者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是为了侧重论证木斋的观点颠覆传统说法。
材料二,由“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如木斋致力于……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可知,借此侧重论证木斋的书文史并重的特点。
5 .首先提出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接着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然后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最后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段。
第一段,根据“ 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可知,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木斋的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的观点。
第二段,首先说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然后指出先秦文学的起源众说纷纭,接着指出木斋教授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再通过引用其“ 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观点,该段论述木斋运用逻辑思考对文学源头提出新的看法。
第三段,根据“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大雅》—《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诗经》“风雅颂”和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重新排序体现全新视角。
第四段,根据“ 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分析,该段论述木斋对先泰文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考生最后采用“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
相关阅读
1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2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4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5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