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①,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相关笔记中便存在不少情节失真却足供劝诫的宋词本事。王得臣于《麈史》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故事:李清臣于某夜梦至王陵舍,填写了一阕怪词。后来他在王陵舍贬所辞世,临终方悟前梦之兆。尽管此故事颇令人生疑,但一朝宰相卒于贬所的情节构成了完美的前后落差,与王得臣在序文里提到的劝诫世人福祸相倚的意图全然相契。这段故事也被曾敏行记录于《独醒杂志》中,但主人公变成了贺铸。情节失真,却能够满足传播苏门群体形象的笔记写作意图。正是不同的写作意图导致了王得臣与曾敏行的记载差异。
至于本之写作意图而将原就失真的词本事予以新的篡改增删,则主要体现在流传于世俗社会的丽情词本事中。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世俗作者对已经流传于世的词本事予以香艳化的改动甚至增添,可以扩大世俗社会的潜在读者,还可以实现其市场热销的写作或出版期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录了柳永身后归葬的故事,这段情节与叶梦得先前为柳永一生作出的评价“择术不可不慎”相契,还是希望读者不要重蹈柳永覆辙。当这则笔记条目传入世俗社会后,遭到了世俗作者本之娱乐性的篡改增添,为柳永收葬的人变为了歌妓。这番篡改确实于世俗社会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冯梦龙敷演成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收入《喻世明言》之中。
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最典型者莫过于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本事的诸多记载。自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声称此词乃为黄州王氏女所作,后人便屡屡重提这段痴情女子中意一代才士的故事。但不同作者记录的写作时地与女子姓氏却各不相同。这些笔记作者无疑有着消费名人以传已名的写作意图与心态,故而先以大致相同的情节唤醒读者对于一段讲滥的苏轼花边新闻之记忆,再以微异的细节提供意外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产生该作者或许掌握了独家消息的猜测。当然,“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词题已经明白交代这是初贬黄州之时的自我抒怀,众人的编排无非从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的跋语而来。黄庭坚在意的是神仙风致、高妙词句与深厚学问,而这些笔记作者只是简单地把人间烟火视作男女情爱,但却能满足他们获得大量读者的写作意图。
其实,北宋后期以来的笔记作者也意识到在笔记阅读过程中早已发生“买椟还珠”式偏误,即读者沉浸在曲折动人的失真情节中,忘却了本该由此传播的写作意图。时人也已不断呼吁读者应该回归笔记写作的本来意图。然而无论怎么呼吁都改变不了笔记作者本不在意情节失真的事实,他们还是会如上所述地根据笔记写作意图记录下不实的宋词本事甚至予以新的篡改,这些实践又不断加剧与固化两宋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的普遍失真特质。
(选自《光明日报》)
注:本事,指真实的事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宋文人笔记记录的宋词本事绝大多数并不可靠,情节严重失真,这既有文体性质的原因,也有笔记作者的原因。
B. 北宋笔记的写作意图是劝诫教化,王得臣与曾敏行笔记故事虽主人公不同,却都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C. 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故而一些南宋下层士人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虛构。
D. 北宋后期以来的笔记作者虽意识到情节失真的后果,却依然沉浸在“买椟还珠”式的偏误中,难以回归笔记写作的本来意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宋词本事失真的事实及宋学达文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B. 文章用王得臣与曾敏行笔记故事为例,两者比较,说明情节不同源于写作意图的不同。
C. 文章从劝诫教化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入手,对两宋笔记中宋词本事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D. 文章在观点表述时,使用了“相对适宜地解答”“或许是由于”等一系列词语,严谨审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暑录话》记录柳永身后归葬故事是为了劝诫教化,而冯梦龙敷演的《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则突显了世俗娱乐性。
B. 本事失真可能不仅限于宋词,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讲述李白为杨贵妃创作《清平调》三首的故事,有大量细节描写,也可能系虚构。
C. 苏轼《卜算子》明明是作者初贬黄州时的自我抒怀,吴曾却声称此为王氏女所作,无疑有着消费名人以传己名的写作意图与心态。
D. 宋代笔记作者虽将《卜算子》的本事编排出花边新闻男女情爱,但也都肯定原词语句高妙,风致超凡,作者学养深厚。
答
1.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北宋笔记写作意图是劝诫教化”错。原文是说“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可见,原文是说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是劝诫教化,选项的表述少了“之一”,范围变得单一。
C.“故而一些南宋下层士人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虛构”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说“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可见,一些南宋下层士人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虛构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但并不是因为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
D.“北宋后期以来的笔记作者虽意识到情节失真的后果,却依然沉浸在‘买椟还珠’式的偏误中”错。原文是说“北宋后期以来的笔记作者也意识到在笔记阅读过程中早已发生‘买椟还珠’式偏误,即读者沉浸在曲折动人的失真情节中,忘却了本该由此传播的写作意图”,可见,沉浸在偏误中难以回归的是读者。而不是北宋后期以来的笔记作者。
故选A。
2.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从劝诫教化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入手”错。文章第一段说“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但是“劝诫教化”和“写作意图”不能并列。
故选C。
3.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但也都肯定原词语句高妙,风致超凡,作者学养深厚”错。原文是说“黄庭坚在意的是神仙风致、高妙词句与深厚学问,而这些笔记作者只是简单地把人间烟火视作男女情爱,但却能满足他们获得大量读者的写作意图”,可见,对原词这样肯定的是黄庭坚,并不是宋代笔记作者。
故选D。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3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4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5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6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