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电视节目《二十四节气》讲述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画面化、具象化: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冬》以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亮点,受到
全国各地人们喜爱;纪实节目《24节气生活》采用实景场地拍摄的记录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公众号《高中僧试卷》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编织等,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石阡说春”“班春劝农”“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三门祭冬”等,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
(摘编自林继富《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间知识体系,它与农耕生产关系密切,既是生活经验也是生存智慧。B.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在百姓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主要得益于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C.每到立秋,庄稼成熟,花垣群众欢聚秋场,参与民俗活动,礼敬“秋”日,是谓“赶秋”。
D.电视节目、图书、童谣等多种形式对激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生命力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真正做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结合各地民俗,回归生产生活。
B.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又与传统节庆、民俗关系密切,如“清明”对应了清明节,“秋分”对应了中秋节。
C.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与哲学,可以解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
D.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体现了对节气文化的传承。
3.《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每一个节气,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都有灵动的反映。下列选项中,没有表现某种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B.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材料为各地活态传承二十节气文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4分)
5.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6分)
答
1,(3分)B【解析】“主要得益于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2.(3分)A【解析】B项,“秋分”对应中秋节的说法错误,中秋节没有相对应的节气。C项,“可以解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推断过于绝对化。D项,“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错误,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是“借力文艺形式”,实现节气文化传承的多元传播。
3.(3分)D【解析】A项,表现的节气是“雨水”,B项,表现的节气是“夏至”,C项,表现的节气是“白露”,D项没有表现节气特征。
4.(4分)①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传统节庆和各地民俗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吸引游客,创造经济价值;②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与精神的需求出发,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提炼、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③结合地方特色,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文创产品;④发挥各地不同文艺形式所长,积极宣传二十四节气文化,培养后继者和传承人。(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考生答题应注意题干中“乡村振兴”和“活态传承”两处限定,从而对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梳理、提炼,不可简单照抄各段段首句。)
5.(6分)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②青少年可以通过诗词童谣、图书绘画、电视节目等形式,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熟悉其文化内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传统节日活动和家乡民俗活动,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节气文化进行提炼、创新,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变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1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3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4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5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