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新阵地,涌现出许多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既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急救知识等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便会受到公众欢迎。此类实用性强的知识视频不仅有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乏。于国,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会后继有人。
基于此,创作者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趣”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取材于李忱阳、张田勘、胡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来,科普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干的这些事,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一些貌似科普的内容是将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短视频化,也难怪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这类短视频跑偏。
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往往更具迷惑性,是新出现的一股浊流。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打着“科普”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
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整治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保障网民享受高质量网络生活的应有之义。
对“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或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网络学习产生了严重依赖,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
(取材于梅麟、史志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的《十万个为什么》。
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B.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C.做好科普对提升公民素养和打造科技强国都很重要。
D.实用性强是某些科普视频受到公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B.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C.“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需要社会共管。
D.科普短视频是一种“知识快餐”,会妨碍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保证网民从科普类短视频中所获的知识是正确的。(3分)
5.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三中《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获得网友好评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1.(3分)B(“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并非“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2.(3分)D(“科普短视频”与“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并不矛盾)
3.(3分)D(A项“易”并非指“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B项“科普类短视频”虽然有些在质量上存在问题,但并非“大多数”都“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C项“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间并非1956年,而是始于1959年。)
4.【评分参考:本题3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①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传播者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或: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②职能部门对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要加强监管;③学习者应对从科普类短视频中获取的知识加以思考与辨析。
5. 【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信息筛选和材料三的情形联系,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认识,比如“由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顺应了人们开始通过视频追求知识、提高素质的趋势”且能结合《十万个为什么》自圆其说,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①科学传播需要“准”(对科学知识的诠释准确或符合主流科学界的认知)(1分),《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基于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制作而成,内容准确科学(1分)。
②科学传播需要“易”(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1分),这些科普短视频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③科学传播需要“趣”(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1分),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1分)。
④为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科学可靠,针对具体领域有必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审查辨别(1分),而《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则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和同名书一样,有一个“院士天团”为其护航(1分)。
⑤与一般的科普短视频提供“知识快餐”而非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相比(1分),《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以同名“百科”图书为基础,值得开发的大量“富矿”使其令受众充满期待(1分)。
相关阅读
1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2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5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6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