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B.克乃夫·贝尔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虽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
C.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审美感情。
D. 陶器纹饰的演化,具有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等种种特征。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量且种类众多的物质生产,是实现由旧石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向新石器时代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提升的必由之路。
B. 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C. 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D. 陶器纹样运用更加出书自然、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直至彩陶的出现,暗示着陶器的实用性有所减弱,而其审美性却愈加清晰。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彩陶,造型优美,纹样丰富,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B.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C. 甘肃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其中飞天的形象尤为精美,深入人心。
D.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
4. 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有何异同?(4分)
5. 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6分)
答
1.(3分)C(A项,“……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错。材料一第一段指出:“……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B项,“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错。材料一第二段仅说“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于文无据。D项,“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错。材料一第三段指出:“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2.(3分)B(强加因果;文中“一个时间过程”指的是线条的审美内涵而非对其内涵的认知。)
3.(3分)C(材料一第二段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敦煌壁画内容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不相符。)
4.(4分)相同点:(1)两则材料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由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岩画过程;(2)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每点1分)
不同点:(1)材料一着重强调陶器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并指出这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2)材料二则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陶器的实用性的同时,指出陶器纹样的演化代表着原始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每点1分)
5.(6分)示例一:实用性优先。(1分)因为尽管陶器纹饰逐渐体现着人们的审美需求,(1分)但是由于物质的匮乏,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2分)即使是纹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示范和展演。(2分)
(6分)示例二:艺术性优先。(1分)因为尽管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1分)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自然产生了将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画面上升为审美形式的精神需求,以此滋养精神,丰富心灵。(4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
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2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3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5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6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