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1)_______;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2)_______;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材料二:
回溯中国音乐的历史,吸收互鉴、融合创新伴随始终。从隋唐的多族文化并存,到充分消化吸收后坐立部的演变;从钟鼓琴箫作为华夏庙堂正声、文人雅乐的延续,到由胡琴、琵琶、唢呐这些“外来乐器”伴奏的乡间俚曲的兴盛,中国传统音乐从来没有停止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以一种文化上特有的包容、同化的能力,伴随时光迁移,呈现不同样貌。
近代经历了民族危亡,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这其中也包括音乐。“改良”“创新”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民乐发展的关键词。首先是物质层面。为了让民族乐器能够有更大的音响、适应更快速的演奏,所有民族乐器无一例外都在形制上进行了改革,有的甚至加上了原本没有的机械结构。就连作为中国悠久音乐历史象征的古琴,也用钢弦替代了原本的丝弦,带上了工业文明的气息。其次是传承方式。中国传统音乐向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自己的记谱方式,也只是作为一种基本演奏框架的提示性文本,这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发挥空间,也成为欣赏的旨趣所在。而今天的民乐,则更多地依赖专业化、学院式的传承,学生根据严格记谱(大多是五线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可以看作这种“改良”“创新”思想的最典型代表。原本或单打独斗、各得其所,或攒三聚五、吹拉弹打的民间演奏,被按照交响乐队的模板扩大编制、重新排列组合,搬上了舞台,演奏出前所未有的民族交响。
21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专业作曲家因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全面学习,成为在文化观念上最早实现升华的先行者。吴蛮、郭雅志等一批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率先走向国际的民乐人,便是这群先行者中的演奏家代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放慢了求新的脚步,停下来思考,甚至将目光投向“身后”,希望通过记录,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传统。这其中有为创作而探寻文化宝藏的作曲家,有心怀忧虑穿行于田野案头的学者,也有为了延续“香火”而苦苦支撑的民间演奏艺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和认同,更看到一份责任与坚守。这坚守中,蕴含着如华阴老腔一样让现代人为之震撼的悠远历史回响。
随着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不少来自异域文化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场域,这可以看作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更为开放包容的另一个注脚。在今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尝试演奏中国民乐,甚至为它创作新曲。这不仅是一种音响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靠近;不再是一种文化猎奇,而是一种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与平等对话。
(摘编自张萌《艺文观察:赋予民族音乐新的时代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发明的工尺谱是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B.工尺谱被驱逐,是因为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
C.学生用严格记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比口传心授的方式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D.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注重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专业民乐人走向国际,民间演奏艺人苦撑民乐“香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或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B.民族管弦乐队是中国民乐改良创新的典型,在此之前,中国民乐虽然有合奏,但不符合交响乐队编制。
C.关于中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材料一指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材料二指出工尺谱的不足。
D.两则材料都认为,新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重心是对传统的继承、保护、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庄亲王允禄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丰富的戏曲音乐,收录4466首工尺曲谱。
B.学堂曾经明令禁用工尺谱,今天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韵唱工尺谱。
C.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D.中国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唤凤》至今经常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奏。
4.请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处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答
1.B A错在误将“未然”当作“已然”。原文有“应当”二字。C错在“更有利于”,根据语境,口传心受方式在传承的精确化上不够,但会为二度创作提供发挥空间,有利于创新。“严格记谱”的方式改良了传承,使传承使精确、专业,同时挤压了再创作空间。所以在传承性上,严格记谱更具优势;在创新性上,口传心受更具优势。D民间演奏艺人苦撑表现的不是交流融合,而是记录、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
2. D 材料一没有提到对传统的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3. A 这是清代的民乐成绩,不能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4.参考答案:(1)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媒介。(2)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每条2分,两条4分。)
相关阅读
1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3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4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5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