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项目起源于2006年,来自全球60多个研究机构的两百多位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给黑洞拍摄一张照片。
项目艰难在哪里?沈志强告诉记者,创建EHT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升级和连接部署八个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来组成全球网络,而这些望远镜分布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火山、沙漠以及南极点,而且拍摄时要求所有的望远镜所在地不能有阴雨天气,这样的巧合少之又少。 2017年,全球6地共8个望远镜开始观测拍摄,并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冲洗”完毕。
为什么照片“冲洗”要两年?沈志强解释,由8个望远镜虚拟的大望远镜阵列并非直接拍出了黑洞的图像,而是给出了许多数据,必须经历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过程。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大,以至于网络传输都太慢了,于是EHT采用了最传统的方法—— “物理运输”:这些硬盘被空运至被称作相关器的高度专业化超级计算机进行合并处理。这些超级计算机位于马普射电所和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在那里,合作开发的新型计算工具将精心处理数据并转换为图像。
本次发布的照片为什么看起来比较模糊?和光学照片的清晰度问题一样,根源在于分辨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表示,要想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需增加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这次通过VLBI技术对全球 8个不同地方的望远镜进行联网得到了一个口径达1万公里的望远镜。然而,尽管现在的亚毫米望远镜基线已经达到了1万公里,但空间分辨率刚达到黑洞视界面的尺寸,所以在科学家们观测的有限区域内,就相当于只有有限的几个像素,最终呈现的照片看起来比较模糊。
(摘编自沈峥嵘、王梦然、张宣《何其幸运,我们是第一批看到黑洞的人类》)
材料二:
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来了。
4月初,距离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一年,天文学家团队获得了一张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这张照片显示黑洞正向外猛烈喷射大量物质。
这次,事件视界望远镜依靠史上最高的分辨率拍到了喷流照片。“黑洞产生喷流的过程可以通俗地解释为物质掉落黑洞时相互拥挤碰撞并发热,造成一部分物质被挤出来。”刘四明解释,其产生机制可总结为物质掉落黑洞时形成吸盘,沿着吸盘方向的物质容易掉进去;而垂直于吸盘方向的物质就容易被挤压喷射出来。
去年公布的世界第一张黑洞照片并没有看到喷流,对此刘四明回答,黑洞的喷流一直存在,不同的望远镜看到的喷流大小方向都不一样;此次位于德国波恩的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J aeYoungKim团队得到的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观测,由于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所以可以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第一次黑洞照片没拍到喷流,是因为室女座黑洞的喷流在观测视场之外。
第二张黑洞照片发布后,有网友表示还是感觉模糊不清。刘四明说,虽然望远镜的分辨率有史以来最高,但依然有限。有趣的是,拍摄这张照片只用了4天,“修图”却花了3年;这4天内,天文学家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然后汇总到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分析与合成,随后历经3年才问世。
(摘编自《南京晨报》2020年4月22日,《人类历史上第二张黑洞照片:弯曲喷流,颠覆人类认知》)
材料三:
EHT项目是一个以观测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为主要目标的计划,其主要观测目标是银河系中心黑洞以及与之类似的近邻星系中心黑洞。2019年,EHT公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不过当时的照片细节模糊,仿佛近视者摘下眼镜观看;而今年 3月24日公布的同一张黑洞照片结构更加细腻——如同一朵逆时针旋转的烟花。
“这是一张M 87黑洞的流量总强度图。和2019年EHT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相比,本次发布的照片看起来更高清,清晰度和细节更清楚。 ”参与该国际合作的中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解释,这并不是EHT升级了望远镜阵列,它其实与首张黑洞照片来自同一批成像观测,但是这张 “照片”是通过处理偏振信号获得的,所以称之为“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影像”。
什么是偏振光?沈志强告诉《科技周刊》记者,首先要理解光偏振的概念,一般生活中的光,比如太阳光、白炽灯光等,振动在各个方向是均匀分布的,称为非偏振光。而偏振光就类似于一条鱼在海里游,可以像带鱼一样左右摆身体,也可以像海豚一样上下摆身体。偏振光的产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方法是让非偏振光通过一个偏振片,只让沿着某特定方向偏振的光波通过。打个比方:比如你站在房间里,房间里有一个窗户被竖条的保险窗拦住,你手里有一块又圆又扁的大饼,你想把这个大饼移到窗外,只能把大饼竖起来顺着栏杆的方向传递出去,否则大饼就会被卡住。而黑洞周围的光就类似于这个大饼,如果在光路上放一个“保险窗”,那么只有与“保险窗”栏杆顺向偏振方向的光子才能逃逸出来,别的偏振方向的光子会被减少或挡住,与栏杆垂直的偏振方向上的光子则完全不能透过。
偏振的概念听起来离生活很远,但是已经有很多日常应用。举例来说,当摄影师拍摄水中的鱼时,如何滤掉水面“波光粼粼”的反射光?只需要在相机镜头前加一片旋转偏振滤镜即可。再比如我们观看3D电影时佩戴的偏振光3D眼镜,每个镜片只允许特定的偏振光通过,左右镜片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它们携带的成像信息略有差别,这样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立体的3D图像。
(摘编自张宣《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有了高清头像》)
1 .下列对于黑洞照片的形成过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洞照片的形成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大望远镜采集数据,超级计算机处理数据并转换。
B .黑洞喷流产生的原因是物质掉落黑洞时形成吸盘,垂直于吸盘方向的物质被挤压喷射出来。
C .在增加了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提高了望远镜的分辨率之后,第二张黑洞照片获得高清效果。
D .通过处理偏振信号,也即让沿着某特定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可以进一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 .下列关于“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创建EHT要求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火山、沙漠和南极点,并且能升级部署组成全球网络。
B .只要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就能获得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
C .文章用“将大饼移到窗外”的例子意在说明偏振光的振动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分布的。
D .如果能布设更多的亚毫米波望远镜,提供更多观测信息,将有望实现黑洞“动画”电影。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描写的场景不发生光偏振的项是()
A .花自飘零水自流
B .潭清疑水浅
C .浮萍破处见山影
D .谁持彩练当空舞
4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如何提升拍摄精确度。
5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
1 .C.“ 在增加了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提高了望远镜的分辨率之后”错,由材料三“这并不是EHT升级了望远镜阵列,它其实与首张黑洞照片来自同一批成像观测”可知。
2 .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要求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火山、沙漠和南极点”错,材料一是说“这些望远镜分布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火山、沙漠以及南极点”,“火山、沙漠和南极点”只是分布区域中的一部分,不是“所有”。
B.“ 只要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就能获得……”错,材料二“由于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所以可以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是因果关系,不是选项所说条件关系。
C.“ 意在说明偏振光的振动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分布的”错,意在说明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而“振动在各个方向是均匀分布的”不是偏振光。
故选D 。
3 .A.“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一种静态图景,光均匀分布,所以不是偏振光,不会发生光偏振。
故选A 。
4 .①在全球增加射电望远镜,组成分辨率更高的大望远镜阵列;②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如偏振光等。
5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给黑洞拍摄照片所面临的艰巨挑战。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第二张黑洞照片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③材料三侧重介绍最新公布的黑洞照片更高清的原因。
相关阅读
1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2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5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