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尚未出现“心”的观念。
孔子坚持有教无类,使得修身带有开放性,在原则上不限定在某个阶层。后来的《荀子·君道》与《礼记·大学》都明确指出,上自天子下至臣下、百吏乃至庶人皆以修己、修身为本。孔子始又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对德行的追求不仅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具有了纯粹性。《孟子·尽心下》则说:“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由“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由“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德行自此获得了自身的纯粹性和自足性。需要补充的是,在孔子之前,“德”尚未完全证得其自身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
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为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镜”,人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人”意识的自觉。人之“天爵”“良贵”说将人之“贵”由世间差异性的社会地位提升至人人皆具的超越性身位,不仅构成了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的超越根据,也构成了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化的精神资源,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这一近代“仁说”未尝不可视为对这一精神资源的重新激活。
(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图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天官传统”逐渐被“地官传统”取代,代表世俗图片道德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风。
B. 余英时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特征,但仍局限于少数人。
C. “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足性。
D. 在古代文献中人与禽兽有别说法的出现表现出人的“类意识”和“做人”意识的自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可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
C. 文章后两段论证了自孔子开始,修身观念具有普遍性纯粹性、自足性、自觉性。
D. 文章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论证,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要言不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对“德”的追求虽然不乏真诚与坚定,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
B. 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但其实现内在化的方式尚不够明朗。
C. 由“受命”向“俟命”的变化,体现出了由一味地被动接受向重视内在修养的变化。
D. 基于人兽有别观点形成的“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
【答案】
1. C 2. B 3. C
相关阅读
1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
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5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6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