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孔子反对这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格“齐之以刑”,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却使民众没有羞耻之心。所以,依此法,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道德的力量。所以,孔子虽以“复礼为己任,但更是把力量用在兴仁”上。
由“礼”而引出“仁”“仁”服务于“礼”,但“仁”却是“礼”的基础,所以,“仁”比“礼”更为根本。“仁”而引出“艺”与“乐”“艺”与“乐”应当为“仁”服务。后世儒家所倡导的“文以载道”,即是这种主引“艺”与“乐”具有完善人格的作用,甚至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儒家学说的基本意旨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仁”“礼”的结合,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奠定了基础;“仁”与“艺”“乐”的结合,给个体生命带来了乐趣,也为个精神家园的确立提供了可能。孔子的思想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来,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均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孔子的君子论强调人的行为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这种理论对于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但忽视了“养”“教”是教人以知识与技能,使人懂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养”则培养人的内在精神,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对人而言是外在的,人们遵守行为规范不是出内在的自觉,而是出于外在的强迫。因为如果违背这些规范,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这种做法只导致“民免而无耻”:人们可以遵守这些规范,但如果没有羞耻之心,没有“养”,就会千方百计逃避法律制裁。
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法律制度的一个立法基础是:假定每个人都具有犯罪意识、犯罪倾向,也就是把有的社会成员都当做“小人”。我们应当检讨我们的法律制度,应当检讨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不应当把只当做“小人”,而应当真正把人当做人,应当懂得尊重人,应当更重视和强调“养”而不是“教”,应当更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更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应当采取办法使更多的人成为君子。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安就此而言,孔子的君子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罗安宪《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虽然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但于维持社会秩序而言,这种束缚是必要的。
B.不管是实行严刑峻法还是兴仁都可以使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孔子倾向于后一种做法。
C.“仁”服务于“礼”,是“礼”的基础,它与“礼”的结合确保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D.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预设为艹小人”。从而一味进行“教”,这和孔子的君子论格格不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直接引用孔子的话,对比鲜明,强调了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作用。
B.文章阐释了“礼”“仁”“艺”“乐”的重要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下文展开论证提供了前提。
C.文末以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法律制度与孔子的君子论相比照,突出了孔子君子论的现代价值。
D.文章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一角度对孔子儒家学说进行了阐释,角度新颖,给人启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识到礼的重要性,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把“复礼”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
B.既致力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又致力于个体精神家园的构建。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C.现代教育强调“教”而忽视“养”,孔子则强调“养”而忽视”教”,两者各有利弊。
D.如果违犯法律,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因而人们会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地遵守法律。
答
(1)C (2)B (3)B
相关阅读
1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2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3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4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5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