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二叔阅读答案-巴金

发布时间: 2022-09-28
怀念二叔
巴金
近几年我常为自己的《全集》写后记,一年中写三四篇《代跋》,要解释旧作,我有时谈到成都的老家。今年夏天我虽然写得少些,但是我做过一个愉快的梦,在一间有纱窗的木板壁漆成绿色的书房里,我和三哥李尧林站在书桌前听二叔讲书。“必讼!”二叔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
我吃了一惊。在八九年大病之后我总是睡不安稳,也少做梦,就是进入梦境,也恍恍惚惚,脑子并不清楚。这一次却相反,我明明感觉到舒适的夏夜凉风。醒在床上,我还听见二叔的声音,他讲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必讼!”我很激动,一两个小时不能合眼,我在回忆那些难忘的事情。
说到二叔,我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他做过我和三哥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离家前两年给我们讲解过《左传》。每天晚上我们到他的书房,讲解告一个段落,我们便告辞回屋。他给我们讲书,因为他对《左传》有兴趣、有研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太寂寞,三个儿子都病死了。
他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的身上。
我继续回忆,继续思念,好像用一把锄头慢慢地挖,仿佛用一支画笔慢慢地描,二叔在我眼前复活了,两眼闪光,兴奋地说:“说得好,必讼!”他又在讲解《左传》,又在称赞《聊斋》的“春秋笔法,他向我们介绍蒲松龄的好些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告倒冥王的《席方平》。席方平替父伸冤备受酷刑,他不怕痛苦坚持上告,一级一级地上控,却始终得不到公道。冥王问他还敢不敢再告状 他答说:“必讼!”酷刑之后再问,他还是:“必讼!”响当当的两个字真有斩钉截铁的力量。但是他吃尽了苦头,最后一次就回答冥王:“不讼了。”他真的不再告状吗?不,他讲了假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实上他坚持到底,终于把贪脏枉法的冥王和官吏拉了下来。
我记起来了,二叔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席方平他讲真话受到严刑拷打,讲假话倒放掉了。然而他还是要讲真话。他就是有骨气!写文章要有骨气!”原来二叔也是教我讲实话的一位老师。
怎样写文章,我本来一窍不通,听惯了二叔的讲解分析,我感到一点兴趣,有时也照他的办法分析读过的文章,似乎有较深的理解,懂得一点把文字当做武器使用的奥妙。以后我需要倾吐感情、发泄爱憎的时候,我寂寞、痛苦、愤怒或悲伤的时候,我就拿起笔疯狂地写着,深夜我在自己房里听见大哥一个人坐进在大厅上的轿子、打碎窗玻璃的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便在练习簿上写下一些不成篇的长诗。后来我在法国沙多一吉里读到报道两个意大利工人遭受电刑的时候,我写出小说《灭亡》中一些重要的章节。我写着,自己说仿佛有一根鞭子在我的背上猛抽。我对准痛处用力打击,我的感情仿佛通过我的心、我的手全部灌注在笔下写在纸上,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
最初的年代里我到处跑,只要手中有一支笔我便到处写作。心里想些什么,我就写些什么。我并不苦思苦想,寻找打击要害的有力的字句,我让感情奔放,煽旺心中的火,推动我这支毫无装饰的笔飞越一张一张的稿纸。我没有学会一字诛心的笔法,我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从荆棘丛中走了出来。
接连几个不眠的长夜,我睁着眼睛在思索,在回忆。灰堆里还闪亮着火星。我不是怀念亡故的亲人,难道是在为自已结账,准备还清欠债?
那么是时候了。
又想到了二叔,关于他许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我们出川后还同他通过三四封信,他的手迹对我来说还是十分亲近,使我想起他那些勤奋治学的教诲。最近我把六十几年前这一页旧信赠给成都的“慧园”,说明我今天还不曾忘记我的这位老师。
我记不起我搁笔有几年了。写字困难,我便开动脑筋,怀旧的思想在活动,眼前出现一张一张亲切的脸。我的确在为自己结账。我忽然想再翻一下《左传》。多年不逛书店了,我请友人黄裳替我买来一部有注解的新版本,不厚不薄,一共四册,我拿着翻看,翻过一册又是一册。我忽然停住,低声念了起来:“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我不再往后翻看了,我仿佛又站在二叔的写字台前。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治学有骨气,做人也有骨气。人说真话,史官记实事,第一个死了,第二个站出来,杀了三个,还有第四、第五……两千五百三十九年前的崔杼懂得这个道理,他便没有让“太史尽死”。
崔杼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即使不放过一个史官,他也阻止不了“执简以往”的人。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日
(选自巴金《我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在开篇说自己做过一个“愉快”的梦,一是因睡得安稳,梦境清晰,二是因梦见了听二叔讲书。
B. 作者写自己本来对写文章一窍不通、后经二叔讲解分析才感到一点兴趣的变化来表明写作并不靠天赋。
C. 作者用“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这一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写《灭亡》等作品的目的。
D. “煽旺心中的火”这一比喻指作者激发内心炽热的情感,“亳无装饰的笔”指作者采用的质朴的表达方式。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多次出现了“必讼”两个字,交代了作者开篇梦境中“必讼”的出处。
B. “响当当”“斩钉截铁”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怜悯和惋惜之情。
C. 席方平最后说“不讼了”,这样的讲“假话”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D. 呼应上文对二叔“两眼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
8. 结合文本简析二叔这一人物形象。(6分)
9. 分析文章末尾引用崔杼典故的作用。(6分)



6选B项,这里要表明二叔对“我”在写作道路上的深刻影响,而不是谈写作与天赋的关系。
7,选B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赞赏和撒佩之情。
8.(6分)
①正直的知识分子。从“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等处可见。
②淑寞普良的长辈。从每天晚上讲书,可能把对自己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身上”可见
③教人讲“真话”的老师。从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和讲《左传》相关情节处可见。
【评分标准】每点2分,形象摄括1分,结合文本1分。写出3点得6分。其他答案如合理,可的情给分。
9.(6分)
①【主旨角度】一是借此表明甘当历史记忆的执着而忠实的守护者和不畏强权格尽职贵的知识分子的决心,二是槽此表达作者的追求也是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期许:一个知识分子要在岗位上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做人、治学中坚守“有骨气”的精神品格。(写出任意一方面即可得分)
②【结构角度】总结升华全文,这一典故的生发是这篇怀人散文的重心和主旨.
③【读者体验角度】借此重申了讲真话的话愿,引发读者思考“假如面对残酷现实,如何自处与处世”的问愿。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3点得满分。



相关阅读
1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

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3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4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5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6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