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2-09-30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
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因外敌侵犯和内部斗争而中断了。
B.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虽然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乐意接纳并且学习中华文明。
C.从世界历史上看,从古至今,只有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因为连续记录历史而一直赓续至今。
D.科举制度建立后,人才选拔的路径更宽敞、更开放,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促进新生力量的成长,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B.文章先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即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D.文章在中外文明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当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和古中国在阶层流动的机制上有区别,欧洲依靠经济力量而古中国依靠知识和才学。
B.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不过遗憾的是在明清停止了开放的步伐。
C.中华文明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D.文章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来思考中华文明,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


1.D 2.B 3.B
【分析】
1.A.“都因外敌侵犯和内部斗争而中断了”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可见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是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但至于具体的什么力量和因素,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B.“但他们乐意接纳并且学习中华文明”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中原地区……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可见,文中仅是提到了少数民族的政权的出现,并未说“他们乐意接纳并且学习中华文明”。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C.“古希腊文明……一直赓续至今”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可见古希腊文明没有“连续记录历史”。另外,“中华文明因为连续记录历史而一直赓续至今”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这只是阐述了中国创造的史学成就,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是“连续记录历史”。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
2.B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说法错误。文章先论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然后再明确指出“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接下来再具体分析了“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的内容。可见,“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是相对“西方传统”而言的,着眼于与“西方传统”的区别来进行论述,和前文论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
3.B.“不过遗憾的是在明清停止了开放的步伐”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可见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在明中后期并没有停止,因此,不能说“在明清停止了开放的步伐”。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



相关阅读
1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2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3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

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5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6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