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如前所述,“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散文要求必须抒发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而文本中的人和事可以存在一定的虚构。
B.小说、戏剧和诗歌也是“人”与“文”一体两面,但只有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C.文体与语体层面是现代散文其他三个层面的载体,也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
D.现代散文中作家表现的是本真的“自我”,这与“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有本质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代散文的真实性,都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进行探索。
B.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二者在深刻性上逐层递讲,二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C.精神与境界层面是表现作家主体人格最重要的层面,它决定了一篇散文的高度。
D.现代散文对“自我”本真的追求,更多的是受英式随笔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为论据来证明“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韩愈:“愈之为文……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B.(唐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明代)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脑流出,不肯下笔。”
D.(近代)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4.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与作者人品、性格直接相关,这一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现代经典散文,请从中任选一篇,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在散文文体四个层面的体现。(4分)
答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小说、戏剧和诗歌也是‘人’与‘文’一体两面”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多的是受英式随笔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错误,现代散文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原文没有比较受哪个因素更多。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C项袁宏道的观点强调“独抒性灵”,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作为论据。A项韩愈强调写文章要法古,B项白居易强调要为时用而作文章,D项是梁启超关于文章语言风格的主张,均不符合。
4.①现代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人”与“文”一体两面,这体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②现代散文与中国文学传统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如其人”等带有朴素的追求自我的观点,是现代散文的传统渊源。③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文如其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语境给定的一个现象:古代“文如其人”的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我们可以从现代散文和“文如其人”两个维度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一,现代散文讲求“人文一体”,这与“文如其人”的说法是一致的;材料二主要谈现代散文追求真我的思想渊源,“文如其人”的说法体现出不同于“文以载道”的、,表现自我的特点,这与材料二提到的“主情”说、“性灵”说是一致的,也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是现代散文的传统渊源,正好解释了古代“文如其人”的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的现象。
5.参考示例:《我与地坛》。①知识与经验层面,作品描述了自己在遭遇身体变故后,在地坛的所见、所感。②思想与情感层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恩,对个体不幸命运的思考。③精神与境界层面,表现出超越个体不幸的高贵坚强的品质,显示出崇高的人格力量,散发出人性的光辉。④文体与语体层面,表现为沉静优美的文笔、真挚动人的语言等。(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相关阅读
1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2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3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4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6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