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错位》阅读答案-安黎

发布时间: 2022-10-17
本质上,文学属于个体大脑不受外力支配的前提下独自酿制的蜜汁,其主观化的特征极为显著。在纸面上起伏跌宕的山川地理和人情世故,无一不是源自作者的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心之所想。哪怕作者再标榜自己笔下之所写何其客观,也无不隐匿着或明或暗的个人化的价值判断。
虎是画笔画出来的虎,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既然为作画,就难免要把自己对虎的理解和看法扩而大之,把对生命的祈愿、对理想的诉求、对世情的解析等诸多元素融入画面之中,以达到托物言志之目的。既然主观才是孕育文学的母体,那么就意味着在散文写作中,作为主观的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有感染力的散文,一定历经作者情感的泽润、灵魂的孵化、理智的锻造,既含有人性温暖,又具有人文思想,哪怕是呐喊和悲鸣,也犹如杜娟啼血,刺痛人的心扉。
然而,戴一副散文的面具,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散文。业已存在的事实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步步紧逼的挤压,越来越多的散文投其所好地正在向着“转基因”的方向掉头,且欣然而陶醉。散文里的“苏丹红”愈发地超标,致使太多的散文呈现出非散文化的特征。非散文化的散文洪水漫灌地涌入散文的队列,貌似是在为散文添丁,其实是在给散文掘墓。马厩里混入密集的鹿,挤得马无处立足、节节后退,最终的结果,也许马厩就被偷梁换柱成了鹿厩,不再与马有关。非散文化的散文,像膨化功能强大的酵母,一旦潜入散文的肌体,就会偷换散文的骨血,榨干散文的精髓,扭曲散文的灵魂,最终导致散文基因的彻底篡改。
散文之所以非散文化,其中的一个主因,在于散文写作中主体与客体的角色错位。本该忠于职守的主体,袖手旁观于散文之外,把散文的方向盘拱手让给了客体,使本应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散文,受制于客体的摆布:以别人的视觉作为自己的视觉,以别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以别人的结论作为自己的结论。而主体之所为,不过是为客体业已竣工和完工的家具和墙面,施之以后续的抛光打蜡和粉刷油漆。同时,主题先行也是散文非散文化的原因。把某一个概念或某一个热点,予以策略化的文学包装,为其插上文学的花翎,涂上文学的口红,就敢堂而皇之地以散文自居。这等散文所犯的大忌,就是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沉痛教训之一被文学界反思和否定。生活是化妆的生活,事实是补缀的事实,仅仰仗于移花接木的嫁接术,就化鸡为凤,化腐朽为神奇,如此,必然陷入辽辑的捉襟见肘。此类作品也许字词一团锦绣,但帽下无头、肉中无骨,活活一具檬皮人而已,腹内空空,言之无物。不是自己的思考,亦不是自己的感受,缺乏对生活刻骨铭心的切肤体验,依赖于某份材料或道听途说,就想写出触及人灵魂的篇章,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是概念不能与散文握手,也不是热点不能与散文联姻,问题的根本倒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先有事实还是先有结论?是带着结论去拼凑事实,还是透过事实去得出结论?诸如此类的常识,值得散文的参与者澄清和思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把广告当成生活的本相大肆渲染,做表面文章,是一种层次;挖掘生活的纹理,解析生命的情状,透析命运的沉浮,是一种境界。
深谙散文之道的人都知道,散文的生命力与“真”字紧密相连。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生活的逼真、事实的翔实、情感的真挚等构成要件,须悉数到位,缺一不可。一经或缺,散文的品质与寿命就会大打折扣——散文,再也不是血肉之躯、灵魂之所,不过是挂在橱窗里轻飘而华美的睡袍而已。
(摘编自安黎《散文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带有明显的主观化特征,其中都蕴含着创作者或明或暗的个人化的价值判断。
B.散文写作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的角色错位的表现是创作的主体主动放弃主导地位,而受制于客体。
C.主题先行的散文,缺少本真生活、客观事实的支撑,即使文字锦绣,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D.逼真的生活、翔实的事实、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述散文创作中客体投入的意义,再剖析业已存在的主客观错位的现象、成因及危害。
B.作为针砭散文创作中主体与客体角色错位现象的文艺评论,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C.文中“转基因”喻散文中非散文化的因素,“苏丹红”喻散文的非散文化倾向,生动而形象。
D.文章第五段运用辩证思维,阐明散文创作可以概念先行、写热点,关键在于写了什么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生命力与“真”字紧密相连,要求散文既要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又要是画出来的虎,融入作者对虎的观照。
B.托物言志是诗词、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其内涵就是要在描述对象中融入作者对生命的析愿、对理想的诉求等元素。
C.“我手写我心”的创作观点意味着有感染力的散文必定熔铸了作者的情感与理智,既含有人性温暖,又具有人文思想。
D.散文的参与者要透过事实去得出结论,努力追求挖掘生活的纹理、解析生命的情状、透析命运的沉浮的散文创作境界。
 

1.D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错误。散文的有关文体常识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散文都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因而不能视其为经典意义上的散文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客体投入的意义”错误。由原文“既然主观才是孕育文学的母体,那么就意味着在散文写作中,作为主观的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我手写我心’”,选项中“客体投入的意义”应当表述为“主观投入的意义”。
C.“喻散文中非散文化的因素”“喻散文的非散文化倾向”错误。由原文第三段“非散文化的散文洪水漫灌地涌入散文的队列”及第四段首句“散文之所以非散文化……”可知,上文内容是围绕散文的“非散文化”展开论述;同时,依据原文第三段“业已存在的事实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步步紧逼的挤压,越来越多的散文投其所好地正在向着‘转基因’的方向掉头,且欣然而陶醉。散文里的‘苏丹红’愈发地超标,致使太多的散文呈现出非散文化的特征”可知,选项中“转基因”“苏丹红”比喻的本体颠倒了。
D.“可以概念先行”“关键在于写了什么的道理”错误。将原文“不是概念不能与散文握手”表述为“可以概念先行”,偏离原意;“关键在于写了什么”与原文“问题的根本倒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完全不相吻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求散文既要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错误。由原文“虎是画笔画出来的虎,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既然为作画,就难免要把自己对虎的理解和看法扩而大之,把对生命的祈愿、对理想的诉求、对世情的解析等诸多元素融入画面之中,以达到托物言志之目的”可知,画画与散文的创作并不要求其是“照相机照出来的虎”般的“实拍”“实录”,倒是要求作者对“虎”有自己的体认与感悟。
故选A。



相关阅读
1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2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3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4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

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6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