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朋友发来一段视频, 一位退休的女教师蹬着一辆自制的“房车”, 载着九十三岁的老母亲, 从上海出发到北京。然后南下, 一直拉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她不想给母亲留下老年的遗憾, 她要让母亲的足迹印在祖国的大地美景中。视频里有一句这样的解说词: 她本想让母亲饱览一下各地的风景, 却把自己和母亲变成了一道风景。
②风景?是的。这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③关于风景的解释, 我看到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解释为“一定地域内, 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另一个版本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中, 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两相比较,哪一种解释更好、更全面呢?显然是后者。因为它把一些人文现象也归入了能够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之中。想起了茅盾先生《风景谈》里的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 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增添了景色……”高贵精神支配下的人类活动, 应该是风景的一部分, 而且是更美的风景。
④难道不是吗?异土他乡的百姓看到这位并不年轻的老师拉着一位满脸沟壑、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大街上、在景区里行走观赏的时候, 是不是会被这温馨的一幕“刺”到?当他们看到这娘俩坐在某块石阶上吃泡面时, 是不是更能观看到一种超越周边环境的至朴至纯又至美的风景?这不就是能够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吗?
⑤风景一定是美的。自然界的风景是用树木、花草、山川、河流或其他景物的绮丽、空灵、险峻、辽阔形成和构筑的美。而人成为风景, 就只能用美好的心灵和善行来成就自己的美。我们确也见过不少这样的美: 那些扶危济困的, 那些舍己救人的, 那些无私奉献的……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而我们熟知雷锋、焦裕禄、袁隆平、白方礼……则更已成为一幅幅永久的风景。近日又读到这样一件事情: 北方某城市一个蹬着三轮车卖早点的老太太“无人敢惹”, 连文身的“路虎男”都敬畏她三分。盖因自老伴儿五年前去世后, 这位老太太就一直坚持用卖早点的方式来救助流浪汉, 资助五个民工子女上学。这是不是风景?面对这样充满人性美的风景, 谁还忍心破坏呢!
⑥美是客观存在与人主观感受的统一。风景之美亦如是。而对人性“风景”的态度却也考验着人性, 考验着人们心底的良知。当人间的“风景”与自己的认知相契合, 人们才会真正体味到这种“风景”的美不胜收, 也才会愿意做这样的“风景”。
⑦毛泽东曾有这样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舜尧”,不就是人间的“风景”?或行孝, 或尽忠, 或爱民, 或尽责……若人人都能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一道道“风景”, 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
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让自己成为风景, 必须有善心, 行善举。
B.文章第③段引用茅盾《风景谈》里的话, 证明了“高贵精神支配下的人类活动,应该是风景的一部分, 而且是更美的风景”的观点。
C.风景之美和人性之美是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而客观存在的。
D.卞之琳《断章》中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可以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18、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7、C
18、文章首先由一段视频引出论题“风景”, 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依次论证什么是风景, 如何成为风景, 最后号召人们让自己成为风景, 让世界更加美好。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
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2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3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4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5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6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