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内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导着道德实践;凝练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成为了价值法度;记录为“人心齐,泰山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民间俗语,通过口耳相传、相习成诵,蕴藏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这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________在一起。这种精神的传承,让中华文明辉煌于史、溢彩于今,虽经风雨波折而始终屹立如新,成为一种“________”的文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蕴含 众志成城 融会 古往今来
B.蕴藏 众擎易举 融汇 古往今来
C.蕴藏 众志成城 融汇 亘古亘今
D.蕴含 众擎易举 融会 亘古亘今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与“国”在文化上的相牵、时间上的相连,因此让人有家国之思
B.“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让人有家国之思
C.“家”与“国”在文化上的相牵、时间上的相连,更让人有家国之思
D.“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因此让人有家国之思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
B.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
C.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才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
D.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才可能有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答案】
17.C
18.B
19.D
解析
17.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蕴含:指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该处指在战洪水、抗地震、斗疫魔等行动中积蓄的团结奋进的精神,从含义上应选择“蕴藏”。第二空,众志成城:指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众擎易举:指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从搭配对象上看,此处修饰的是“意志”,应选“众志成城”。第三空,融汇:指融合汇聚;融会:指融合贯通。语境中,是指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汇聚在一起,所以应选“融汇”。第四空,亘古亘今: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古往今来:指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语境中,此处是指这种文明贯串古今,应使用“亘古亘今”。
故答案为:C。
18.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解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前文说“国庆与中秋相遇”,是一个时间节点,后文讲“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时间上的相连、文化上的相牵”更合适,据此排除AC;D项中“因此”使用不当,强加因果,原句的逻辑关系是递进而不是因果。
故答案为:B。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通过分析可知,原文有两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中前后主语不一致,应改为“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据此排除BC;二是关联词“更不用说……了”使用不当,两个分句之间看不出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应该将该关联词改成“才可能有”,并且去掉结尾的“了”字,据此排除A。
故答案为:D。
相关阅读
1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2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3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5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6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