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

发布时间: 2023-05-15
材料一:
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 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 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 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 种双向作用。 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 →A T← →R”那样的 过程。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 在这一公式中, 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 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 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 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 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 A← R”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 反复的。 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 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 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 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 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 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 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 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 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 ”道理是一样的; 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脂砚斋,这位自视 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 “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 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 驱逐出去; 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 条件的。 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 警幻评说道: “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 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 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 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 矣。 ”。 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 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 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 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 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 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 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 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 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 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 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 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 然而这种 “个中人”无疑且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 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 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 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 人”。 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 “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 亦为红楼梦中人矣! 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 “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 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 不必求解矣。 ”“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
【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
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
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
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
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
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3分)
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4分)
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4分)



1.C【解析】”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错,原文有“自视”一词,即并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脂现斋本人如此认为;且根据文意,只要读者进人《红楼梦》的情境,他们也可以成为“个中人”,故“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更不一定是事实。
2.B【解析】“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材料一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闹释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目的是使论证更形象易感,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事实上感应美学的提出就已证明中国美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外,“依托”一词表述不当,材料一只是借用皮亚杰理论的模式,而非据其理论内涵来论证观点。
3.A【解析】A项体现审美主体体现(诗人)和客体(敬亭山)的双向,“相看两不厌”即表明这种关系。B项体现审美主(诗人)客(音乐)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莺语、花、泉流、冰)。C项是诗人对昔日戎马生涯的回忆,并不涉及审美感应,D项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述,体现审美主体(作者)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但不能体现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4.①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②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每点2分)
5.(1)线路拟定:①筛选游客感兴趣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景点;②优化游览路线,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2)导游词写作:①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②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每个角度2分,每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1 《懒爷》阅读答案-刘建超

懒 爷 刘建超 懒爷出生在老街大户人家。 懒爷祖上经营药材生意,初始贩运药材,后来学做泡制,又引进种植,并有了自家的药材铺子。不仅在豫西老街,连豫东豫北都有懒爷家的店铺 【查看全文】

2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 【查看全文】

3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 【查看全文】

4 《日子》阅读答案与解析-陈忠实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 【查看全文】

5 西瓜熟了阅读答案

西瓜熟了 孙全鹏 ①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②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 【查看全文】

6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根据已有的研究,地球并非一颗实心球,而是具有圈层结构,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其下是很厚的地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