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

发布时间: 2023-06-21
材料一: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墙、瓦、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
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
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
(摘编自袁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建筑的“文法”即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所有建筑都遵循的惯例法式。
B.梁、柱、墙、瓦等建筑“词汇”依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组合成一座座建筑物。
C.《红楼梦》中的建筑均结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呈现出变化丰富、多维的美感。
D.《红楼梦》中的建筑位置彰显了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它们按尊卑等关系依次排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我国建筑的特点,材料一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
B.运用相同的建筑“文法”和不同的建筑“词汇”,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C.对称的建筑,在构图上有均衡性,给人以安全感,体现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事态度。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荣禧堂”位于荣国府的中轴线上,匾额为皇帝所书赐,它是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的住处。
B.贾政等人游大观园时,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C.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种有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作者借此来衬托他的性情及地位。
D.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
4.请用《红楼梦》中的建筑特点来解释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4分)
5.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里说:“我们有些住宅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4分)



1.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均结合”错误,原文是“大观园类似江南园林”,而不是《红楼梦》中的所有建筑。故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错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艺术与美学的原则”,《红楼梦》中的建筑贯彻了这一原则。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的是《红楼梦》中的建筑有“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特点。A.体现了“强者居中”的“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体现了大观园中的建筑“含蓄”的特点;C.说的是植物和人的关系;D.阐述建筑和人的关系。故选A。
4.①《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周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结合“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
5.①建筑文法和词汇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建筑师们在设计房屋时需要遵循法式,这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②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忽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没能关注住户们的“不同的需要”,表达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相关阅读
1 珠海望远阅读答案-冯英子

文本一: 珠海望远 冯英子 到珠海的第二天,珠海度假村的副董事长吴兆声先生在中餐部的楼上请我们吃晚饭。餐厅靠海那边,是一式的大玻璃窗,从窗中望出去,海上风光非常美丽, 【查看全文】

2 散步阅读答案-梁实秋

散 步 梁实秋 《琅嬛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 【查看全文】

3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阅读答案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潘知常 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考,首先当然应该是审美救赎何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 【查看全文】

4 《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阅读答案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 【查看全文】

5 战斗十分激烈,枪声十分密集阅读答案-铁凝《笨花》

战斗十分激烈,枪声十分密集,担架横七竖八在院中摆开。有备第一次看见了伤员,他眼前是流淌着的血,翻飞着的肉和断裂的白骨。一天一夜,有备就像度过了许多年。他只觉得一阵 【查看全文】

6 《山水诗的一般品格》阅读答案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