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支付宝发动史上最强的品牌联动,造出了一夜爆红“中国锦鲤”。
阅读时长三分钟的奖品清单,引发了2亿活动微博单条阅读量和三百万转发量,“中国锦鲤”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爆发式掀起“造锦鲤”风暴,以至于网友们每天都要发出灵魂拷问:那么多锦鲤,我怎么就不是其中一条?
身披红金鱼鳞的锦鲤,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好运气,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大户人家饲养观赏性高的锦鲤,锦鲤图案也常见于传统建筑、服饰。祈求好运一直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代网络锦鲤”出现时,仅仅是封建迷信传统的“电子化”。网友们通过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真实生活以及不少瞎编传奇故事。它仅仅是社交网络上一个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的梗,催生了@锦鲤大王类型的微博自媒体。
当营销目的性极强的“转发抽奖”出现,并与“锦鲤梗”结合在一起后,“锦鲤”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选自《转发这条锦鲤,这辈子不用工作了》,转自网络公众号)
材料二:
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
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1889年培育出了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虽然现代锦鲤进入中国的时间不过几十年,但近几年间,“锦鲤”迅速与网络上的“祈福”“转运”结合,成功变身为供网友转发的“吉祥物”。
今年2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做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选自《大家都在转锦鲤,这条鱼有什么故事?》,转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然而并非所有“锦鲤”都是真锦鲤。此前,有媒体报道微信朋友圈一篇《合肥锦鲤火了!》在浏览量突破300万、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7万人次时被微信平台删除,引发粉丝不安。而《寻找杭州锦鲤》也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删除。有网友爆料,此类抽奖活动“说好的联合100家商户,结果商家根本不知情”。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选自《锦鲤到底是怎么火的?》,转自新华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代网络锦鲤”其实也是一种封建迷信传统的延续,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变得“电子化”了。
B. 在社交网络上,“锦鲤”最初被用来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从“中国锦鲤”开始,它才带有了营销目的,并且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
C. 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出现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红白相杂、色彩绚丽的鲤鱼。
D. “锦鲤”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虚假宣传,绑架公众注意力,欺诈营销等活动,因此,消费者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锦鲤”有着美好的寓意,锦鲤图案被运用于建筑、服饰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B. 统计报告显示,关注“锦鲤”话题的以年轻化人居多,这种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C.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看起来没有损失,实际上由于公众注意力已经被绑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好文章也被淹没了。
D. “外控型个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感到不确定性,因而焦虑。转发锦鲤可以很好地降低他们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无助和恐惧。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锦鲤”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
7. B
8. D
9. ①网络民众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的需要(借以降低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无知与恐惧);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获取流量的手段;③商家出于营销目的制造锦鲤。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 从‘中国锦鲤’开始,它才带有了营销目的”没有文本依据。原文内容是:阅读时长三分钟的奖品清单,引发了2亿活动微博单条阅读量和三百万转发量,“中国锦鲤”可谓微博史上最强的营销活动,在互联网爆发式掀起“造锦鲤”风暴,以至于网友们每天都要发出灵魂拷问:那么多锦鲤,我怎么就不是其中一条?故答案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很好地”表述不符合文意,应该是“有可能减少”。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故答案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材料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锦鲤”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据题干要求,考生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锦鲤现象产生的原因:网友们通过转发锦鲤,“还愿”锦鲤,分享自己所求之事、真实生活以及不少瞎编传奇故事。它仅仅是社交网络上一个蹭热度、博眼球或宣泄情绪的梗,催生了@锦鲤大王类型的微博自媒体。“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考生根据以上原材料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整合即可。
相关阅读
1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
2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3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
4 祁茂顺阅读答案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
5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
6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