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一方面则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的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形成的。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来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关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的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对礼和乐的崇尚与实践是构成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
B. 中国传统儒家也强调善对美的作用,认为良善的本性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C. 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以“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
D. 学习诗、礼、乐可以让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混融的。
B. 文章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美与善之间的差异,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储善”思想。
C. 文章在论证美与德的关系时,从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论证。
D. 文章结尾指出,深刻认识美与善、美与德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家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上古乐舞《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 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 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 儒家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把美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选项,孔子“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是因为他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而不是因为“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C选项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选项 “对比论证”错误,从第三段的内容来看,文章在论证“美与德的关系时”,“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之间并不存在对比。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原文并未提及。C偷梁换柱,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并非“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的也不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D曲解文意,文章中的“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的意思并不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故选A。
相关阅读
1 祁茂顺阅读答案
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
2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3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
4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
5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
6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