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下的民族节日走向》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19-04-16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統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造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統、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肉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目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造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統节目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統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目,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目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統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 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
C. 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
D. 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
B.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D. 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
B. 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 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D.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以偏概全,原文表达为“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强调的是“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并非修复所有的传统节俗。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同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目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原文这段文字论证的是“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A项,“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原文中“导致”一词表明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是原因,“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是结果。选项中抹煞了二者的因果关系,错误理解为递进关系。本题C项,“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中“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于文无据,文章第5段写道“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丞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2、4、6段都有修复节日习俗适应文化语境的相关表述,作者认为二者都很重要,无轻重之分。本题D项,“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不合文意,选文表述为“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据原文可知,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减少,但并非无关。故本题选B。



相关阅读
1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

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

2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

3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4 祁茂顺阅读答案

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

5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

6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