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早非难题,“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又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B. 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C. 中国文化所侧重的美好生活的整体性,有个体幸福的整体性、人在自然中的整体性和人在社会中的整体性三层含义。
D. 当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丰富化和现代化,对美好生活进行新时代的定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
B. 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
C. 文章善用概念说理,如从“美好生活”作概念派生,用“幸福”对“美好生活”作概念替换。
D. 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只能立足当下,另一方面又必然指向长远。
B. 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 基于幸福的完备性特征,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D. 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代表“物质文化需要”己成为历史。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读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对。A项,“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章一、二段来看,是否有“超越性”等,与是否“是……命题”无关。B项,“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比如,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认为……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这里没有提到中方伦理学派,由此可知,“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是中方伦理学派的话语于文无据。
D项,“当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丰富化和现代化……”错误,选项曲解文义,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选项曲解了“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表达”和“定义”不是“目标”,“表达”和“定义”的内容才是国家发展的目标。故选C。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D项,“文章对比论证突出,……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错误,从文章三、四段来看,论述中国表达时,的确隐含着“历史表达”和“当下表达”,但着意的并非对比,而是传承和发展。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由此可知,“求真求知”是西方观点,“尽善尽美”是中方观点,而选项将中西方观点简单相加,然后作为作者观点,故错误。故选B。
相关阅读
1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
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
2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
3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
4 祁茂顺阅读答案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
5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6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