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音阅读答案-秦碧薇

发布时间: 2019-06-12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B. 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C. 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D. 标题“山音”意蕴深厚。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 画眼睛是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文章画波浪线的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C   
8. 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里特有的由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混响。②破碎的竹笛,断弦的琵笆发出的呜咽声传达的是山里孩子们由于老师去世不能继续读书的悲哀情绪。③与标题山音形成照应,是对标题的形象阐释。④在结构上,与下文的内容构成了转折,突出了声音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9. 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写出了小女孩看到陌生的“我”以后的慌乱、胆怯和试探。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表现了女孩因不能读书而引发的哀伤情绪。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写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考生需要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叙事的角度,表现手法等。要特别注意小说虚构的文体特点,所以小说中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故C项“一段真实经历”错。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如果语句很明显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可以从这个角度鉴赏,比如本题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生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如本题内容上传达了山里孩子们由于老师去世不能继续读书的悲哀情绪,结构上照应标题,与下文内容形成转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概括分析。做题方法可简要概括为“2步2要”。第一步,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分析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描写,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2要”指一要设身处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第一句结合文本情境可知小女孩看到陌生的“我”慌乱、胆怯和试探的心理;第二句结合上文女孩说自己不能读书的语言可知女孩因不能读书而哀伤;第三句同样结合上文人物对话可知女孩因不久可以上学而开心,表现了女孩对知识的渴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相关阅读
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

2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

3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

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

4 祁茂顺阅读答案

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

5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6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