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流浪”靠谱吗 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19-08-20
地球“流浪”靠谱吗
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 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
流浪,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地球绕太阳运行,离开太阳系,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
而当前人类生产的能源,可以拿全球发电量来估计。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周礼勇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
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
在《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应,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如,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
“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势,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势。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蒙大桥说。
看来,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
《流浪地球》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
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办法:例如,可以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应需要使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分析说,按照这一思路,点燃木星的速度确实更快,但惊险程度就会少了几分。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电影里,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导致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要去寻找新的家园。但是现实中太阳也会如此吗?
从恒星的演化规律上来讲,太阳是会有熄灭的一天,不过是在遥远的50亿年之后。简单来讲,当太阳核心中的氢燃烧殆尽,生成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释放的能量进一步升高温度,点燃核心周围的氢壳层,然后太阳迅速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有理论认为,太阳演化生成的红巨星非常巨大,最远能够膨胀到地球轨道。这样,水星、金星和地球都会逐渐坠入太阳而毁灭。其实,早在太阳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烤干,不复存在。  
凌晨(科幻作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可以确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 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探讨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慰。
12.作者认为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理由。(3分)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约9.21×1019焦耳,人类要用近29万亿年的发电量,才能推动地球离开太阳。
B.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比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木星方法更好,但在感官上不够刺激,因此电影《流浪地球》选用了后者。
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重核聚变没有理论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
D.科幻作家凌晨认为科幻作品中的科普功能,是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的,因此更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现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重要。
14. 大志和小志就本文的说明方法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3分)
15.这篇文章准备刊登在《中学生天地》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
说明理由。(4分)
A.地球“流浪”靠谱吗
B.地球脱离太阳系需要的条件


12.以现有的发电量,即使连续工作,直到整个宇宙寿终,都达不到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的电量;重核聚变技术支撑的发动机,目前没有理论和实现条件,只在幻想中;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地球将不复存在。
(评分提示:1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B
14.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列出如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说明流浪地球的不靠谱。(或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与宇宙年限比较,说明流浪地球不靠谱。)(评分提示:1点1分,意思对即可,3分)
15.示例一:我选A。这个标题清晰地告知了全文的内容,(1分);用简洁的问句表达,一下子吸引了中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2分);这个标题适合《中学生天地》这样的刊物(1分)。
示例二:我选B。这个标题平实(1分),比较全面地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体现了科技文的特征(1分),刊登在《中学生天地》上,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1分)。
(评分提示:1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人工 【查看全文】

2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俄]契诃夫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两位朋友相遇在了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他们中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个胖子的嘴唇油光光的,好似熟透了的樱桃,那是因为他刚刚在火车站餐厅 【查看全文】

3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分配, ① ,而它们的语言就是舞蹈。蜂巢内的蜜蜂通过接收同伴跳8字舞的信息,最终找到食物 【查看全文】

4 美妙的羚羊峡谷阅读答案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 【查看全文】

6 忧伤远逝阅读答案

忧伤远逝 非 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