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19-12-05
白莽作《孩儿塔》序
  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⑥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3.对课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谈谈白莽作的《孩儿塔》序文        B.介绍白莽作《孩儿塔》的序文
C.为白莽作的《孩儿塔》写序          D.为白莽作的《孩儿塔》的序文写序
4.第①段中“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你是如何理解“更加惆怅”的?(3分)
5.第②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2分)
6.第③段“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7.鲁迅先生的杂文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鲜明的特色,请结合第④段文字做具体分析。(4分)


3.(3分)C
4.(3分)春寒料峭,雨声淅沥,时局动荡,身患重病的鲁迅本已心情惆怅,不料又“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他为白莽的遗诗作序,这让他忆起了亡友的残酷被害,而且他的遗作也未能流传,于是更加惆怅
5.(2分)乐观豁达,意志坚定的革命文学青年
6.(3分)夸张,焦灼迫切的心情
7.(4分)善于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来描画事物,抒写情怀,如用“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如以六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关阅读
1 美妙的羚羊峡谷阅读答案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 【查看全文】

2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俄]契诃夫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两位朋友相遇在了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他们中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个胖子的嘴唇油光光的,好似熟透了的樱桃,那是因为他刚刚在火车站餐厅 【查看全文】

3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分配, ① ,而它们的语言就是舞蹈。蜂巢内的蜜蜂通过接收同伴跳8字舞的信息,最终找到食物 【查看全文】

4 忧伤远逝阅读答案

忧伤远逝 非 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人工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