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

发布时间: 2019-07-04
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个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这件事报快被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有人认为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有人认为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首先,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材料作文题。试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较强思辨性,符合高考考试大纲及“核心素养”考查理念。
所谓“社会热点”往往聚焦大众眼光、反映时代风貌、映射纷繁世相,人们的探讨与争论也往往能印证时代背景下国民所关注的问题,甚至是流行思潮的脉络与走向。因此,考生需将“热会热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咂摸、玩味,方可窥见试题立意之旨归,或曰“命题者意图”。
此则材料内容层次分明。第一句为“背景句”。第二句为“事件句”。第三句为“争论句”。以“成就最好自己”为主题,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件陈述的部分注意两点,一个是“感恩教育环节”,二是“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可谓一是目的,一是形式。在现实中,感恩教育五花八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自然会催生出不同的教育形态。“向自己的父母跪拜”,以古礼之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恩、体验孝道并不是新生事物,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引发争论关键在于其“规模”之大!
再看“争论”中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此语可谓“言之凿凿”,观点清晰,表达稳健。“跪拜”的确是中国古代最主要、最重要的礼节之一。中国可谓“礼仪之邦”,要恢复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要倡导国学、文化复兴,也要有一些必要的形式。
第二种: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从产生根源上讲,“跪拜礼”确实是封建文化衍生的。而当传统文化尚未复兴之今日,这种“重形式忽本质”的做法的确有“作秀”的嫌疑。时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成,成为“掩人耳目”的表演。“德智体美劳”的“德”早已在教育体制中“退居二线”了。“作秀”只注重形式,自然“抹杀了独立人格”,大多数学生可能体验到一场“尴尬的束缚”。
第三种: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所谓“极端化”无疑是“过了”的意思,而“过犹不及”,还不如不做。该种观点提倡将感恩教育渗透在“言传身教”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德育”和“智育”不同,道德更注重“心灵的成长”,而“心灵的成长”需要“心灵的自由”,教育对象不是机器、产品,他们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一次次地做出“心灵的选择”。
参考立意:
理性对待传统礼仪;传统文化重在落实,别让教育形式化;德育重在“春风化雨”,岂能盲目“极端”;科学扬弃,批判继承,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当代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毋用形式钳制心灵成长的自由等等。

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安排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引发网友质疑,却遭学校官号怒怼:思维是不是有毛病?事后,该所学校回应,校领导活动前不知情,是高三年级安排的,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但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泱泱大国发展至今靠的是什么?是中国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依然能够走在世界的前沿,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而行跪拜之礼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传承。好的、积极的如“和谐文化”、“法家文化”、乃至京剧、昆曲、书法等等有益身心健康,能与时代发展融合同步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应当有责任传承发扬。但如果是“君子远庖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消极的传统文化糟粕,那么我们还有传承的必要吗?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抛弃。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国人都要来传承传统文化。这就牵涉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围和方式问题了。为了不走弯路和极端,我们要尊重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如果硬性要求大众千篇一律地继承传统,就好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好英语一样,其实效果是适得其反。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意气用事,不能感情用事,而是要理性的、辩证的、发展的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做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也不能做卫道士,我们必须严肃、理性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什么时候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只有抱着这样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才会真正大繁荣大发展。
在新形势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但把握好了就是机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就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就能让我们的民族不断强大!



相关阅读
1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查看全文】

2 美在身边小学作文

美在身边小学作文 (一)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正在为各种募捐箱里奉献爱心的老人、孩子这时你感觉到的,是不是美呢?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年轻人为老人让座时,老人及周 【查看全文】

3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 【查看全文】

4 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 (一) 今天我刚从湖南回到上海。春节这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湖南大姨家过年,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1月25号开车从上海出发,开了1360公里路,花了20个小 【查看全文】

5 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

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 (一)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规则,学校有学生法则,道路有交通规则,就连玩都有游戏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在各 【查看全文】

6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元茂屯,本名元宝屯。该村有个不雅的诨号光腚屯。村子穷,赵光腚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