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③议论文。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然后选准角度展开阐述。本话题涉及两个要素——鹿和山,乍读之下,我们很容易被“追”“捕”和“不见”吸引目光,得出“专注”“目标”等立意。但仅就此类常识性话题立意,难免落入俗套。此时必须考虑所追与所不见的关系,以聚焦思维,使思考深入。写作时必须兼顾涉及、双方,否则,有偏题之嫌。行文时,对二者所喻指的内容要讲清道明,明确所指。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从三个方面立意:
褒扬肯定类: 1、锁住目标(鹿),心无旁骛,勇敢前行,走向成功;2、摆脱顾虑(山),专心做事追逐目标,摒弃杂念;3、勿让浮云遮望眼 浮云=恶劣环境、外界喧嚣、个人得失荣辱 ;4、逐梦(鹿)的人看不见困难,追求自由的人看不见枷锁 ;5、心无旁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批评否定类: 1、停下追逐物质享受、功名利禄(鹿)的脚步,重塑法律尊严道德规范,守住净土,欣赏身边的风景(山); 2、过分追逐意味着失去: 一叶(鹿)障目不见森林、不因追逐利益而忽视其他(道德等)。
中庸调和类::1、学会权衡利弊,打造稳妥而靓丽人生,不要像猎人那样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前方存在的危险;2、追逐梦想,要关注眼前,更要关注前方的道路;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既看到眼前,也看到将来。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在我看来,追鹿猎人看不见山,不是因为他心里只有鹿,而是他早与山融为一体,跟随山林的的心性,早已像大山一样平和。
首先,按功利点的想法,他不与山融为一体,是捕不到鹿的。鹿是山的灵气,鱼是水的精灵。倘若猎人充满杀意,与这自在圆成的山水格格不入,又怎能不被鹿和鱼发现?猎人与山水相伴多年,早已从清醒的观照者变为了山的一部分。他就像一个平衡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鹿的数量却又不大肆捕杀。在他眼里,山就是自己,而不是他需要观察要琢磨的对象。与其说看不见山,不如说心里自有山。
其次,山也可指人们追寻目标时的经历,以及达到目标前的美好过程。一心直奔“鹿”的人,会迷失在山林中。都说拉萨的天空很蓝,藏人却不以为然。倘若问猎人今天山里空气好吗?他也一时答不上来,他早已习惯外人所视的美好,淡化了“山”这具体的物。
我们如果想做好一件事,不妨落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不二之境中。我们不需要做山的外人,水的观察者,而是做自在圆成的一部分。当弹琴时,我们大可不必紧盯琴弦,而是闭上眼睛,用手和心去感受琴弦的跳动;当垂钓时,不必为水面的涟漪而大呼小叫,而是淡出这份旁观者的意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与水一般心平气和。
现实中,我们有时如拙劣的捕手,把山看成是外物,是妨碍,是达到目标前经历的困境。为何不试试与山水合而为一呢?既然是必经之路,何不放下包袱,走到山中,让它代替你去感受,它感便是你感,它说便是你说,让山成为你的底色。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个场景里有人却也无人,他身处山中因此看不见山,他心与之相连因此看不见山,他追逐的“鹿”便是山本身,那随风飘荡、自在圆成的心已显露,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相关阅读
1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元茂屯,本名元宝屯。该村有个不雅的诨号光腚屯。村子穷,赵光腚们 【查看全文】
2 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 (一)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规则,学校有学生法则,道路有交通规则,就连玩都有游戏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在各 【查看全文】
3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 【查看全文】
4 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 (一) 今天我刚从湖南回到上海。春节这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湖南大姨家过年,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1月25号开车从上海出发,开了1360公里路,花了20个小 【查看全文】
5 美在身边小学作文美在身边小学作文 (一)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正在为各种募捐箱里奉献爱心的老人、孩子这时你感觉到的,是不是美呢?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年轻人为老人让座时,老人及周 【查看全文】
6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