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东母女送出去的缅桂花,含着温情、透着智慧,让人“心软软的”。
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与亲人、师友、邻里......相处,含着温情、透着智慧的故事;或者谈一谈你对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理解。不脱离材料和导语含义的范围。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情感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不少于600字。
(5)认真书写。
【文题解读】
这则材料作文来源于八年级上册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从课本中命题,学生更加熟悉,降低难度。材料所选的这部分内容,写出房东母女的善良热情,作者感动于房东母子的慷慨赠送,感动于这浓浓的人情之美。那么,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材料所给的关键性词语:“温情”“智慧”。
“温情”可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情”可是动词,父母的“温情”,邻里的“温情”,甚至是陌生人的“温情”。理解了“温情”的多重含义,写作就容易找准切入口。
可写成记叙文:“讲一讲你与亲人、师友、邻里......相处,含着温情、透着智慧的故事”。材料提示,直接告诉学生可以从与亲人、师友、邻里的相处故事着笔,范围广泛,学生选择相对比较自由。但要把握关键:相处体现的“温情”和相处的“智慧”是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一谈你对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理解”。这可以从人与人相处的关系谈起,为人之道应该要体现出“温情”和透出“智慧”。
【下水示范】
一道“温情”的墙
泥墙阻隔了洪水,却阻隔不了温情。
——题记
灰蒙蒙的天,浠沥沥的雨,此时的我的心情也是灰白一般,沉重无比。
水,到处都是水,望着门口快一米深的水,有些难过与无奈。家里的唯一一个劳动力就是我,我一个人怎么能阻挡这可怕的水势呢?索性,破罐破摔,不管了。
正在我心生退意的时候,邻居江阿姨冒雨拍了拍我家的门。“小乔,快快快,来拿袋子,我们装着泥把你家门堵着,可不敢让家里进水了。”
“唉,好!”我把委屈的眼泪憋了回去,穿上雨衣投入到了“战斗”中。
只见,五十多岁的江阿姨一手打着伞,一手拿着铁锹,艰难地在水里前行着。密密的小雨抚在她身上,似给她送上一阵清凉。家门前的菜地上,崔叔叔早已焦急地等在那里。看到他们,我竟为自己平时对邻里的冷漠而羞愧。
雨水滴在脸上,模糊了双眼,却让我的心越来越温情。挥去那些羞愧,我已准备好了“战斗”。
一开始,我们三个都站在那“巴掌”大的菜地,有些拥挤。再加上雨水时不时的进行骚扰,筑墙工作进展缓慢。
江阿姨索性把伞扔了出去,“太碍事了,不方便干活。”
“不行呀,江阿姨,你赶紧穿上我的雨衣,别淋感冒了。”我急忙要脱下我的雨衣。
“别别别,我没事。”阿姨赶紧用那双沾满了污泥的手按住了我,她的笑意感染了我,眼泪又流了下来。
接着,两人负责装土工作,一人负责搬运工作,分工的合理,让我们的速度快了不少。掘土,撑袋,装土,扎口,我们仨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用时两个多小时,一道泥墙“屹立”在我家大门口。那一个个“站立”的袋子犹如保家的战士,雄赳赳地向着洪水叫嚣着。
不知不觉中,一轮骄阳已悄然从云层里露了笑脸,好似要抚慰着难过的人们。在阳光下,阿姨和叔叔那湿漉漉的“水泥”衣服和那满脸的泥,都镀上一层叫做“温情”的膜。
相关阅读
1 描写春天树的作文
描写春天树的作文 (一)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栽着许多柳树。 春天柳树长出了点点嫩芽,微风轻轻地吹着细长的柳枝慢慢地长长了,树干也变得粗了、高了。夏天 【查看全文】
2 途经17个站点,每站必停;20多年票价未变,单程最低仅需两元;乘客多是车站周边村民,带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途经17个站点,每站必停;20多年票价未变,单程最低仅需两元;乘客多是车站周边村民,带着农产品出山交易翻开2018年5月20日的人民 【查看全文】
3 我爱我的家乡作文500字我爱我的家乡作文500字 (一) 我的家乡洞口,有周总理亲自命名的特产雪峰蜜橘。而我要介绍的是家乡的洞口塘。 有山的地方一般是有水的,洞口塘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大河,形状 【查看全文】
4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6年广东省高三适应性考试)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 【查看全文】
5 请以“看见”为题目,写篇作文写作 世间万物,人生百态,都可以被看见。看见是一种观察,看见是一种发现,看见是一种见证。 请以看见为题目,写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查看全文】
6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