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教育人士俞先生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在一场以“高考不

发布时间: 2020-11-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知名教育人士俞先生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在一场以“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的网络直播中,俞先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
有人认为俞先生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假如你观看了这场直播,请给俞先生,或正准备填报志愿的考生,或他们的家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解析
这是道基于仿真交际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它与考生普遍关注的高考志愿填报,以及未来人生道路规划等重大问题紧密关联,切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深广的思辨、探讨空间。题干设置了书信写作的任务,设定了三类读者对象:俞先生,考生自己,考生家长。不同读者对象,其立意、措辞等应有具体的不同。
审读材料,须抓住这位知名人士针对高考考生的建议要点: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材料的一个核心话题“高考志愿填报与城市选择”,写作书信发表意见,须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人、具体的探讨。
何以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可以从其动机角度分析:大城市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机会,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开阔视野,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能够跳出惯性的“舒适圈”,等等。
非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不可吗?这也需要辩证分析,而不可一刀切 .随大流、百目攀比。高考志愿填报,在选择学校、选择城市这个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量力(考分、实力)而行,不可勉为其难。高考分数与位次排名不占优势的考生,还是得现实一点,选择中小城市中那些凭自己的考分够得着的专业、学校,而切忌好高骛远。
真是“离得越远越好”吗?家乡,谁来建设?乡情,能够割断吗?商考志愿填报,仅仅为了自己吗?大学之后还要不要有人返回家乡?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

参考立意如下:
(1)给俞先生:建议不无合理性,但仍有值得斟酌的空间。有条件去大城市,当然好;不具备条件的,则要量“分”而行,反复权衡,追求志愿填报最高的性价比。高考志愿填报须综合考虑个人考分.兴趣与志向、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而不可贪高冒进。
(2给考生:专家建议只能参考,不可盲从。有把握去大城市,可喜可贺;考分制约之下,务实地选择与之相匹配中小城市的高校,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3)给考生家长;多与子女沟通,鼓励孩子“远走高飞”;但也要务实,不可虚荣、攀比。



相关阅读
1 一位游泳运动员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开始很顺利,但游到一半时,海上起了浓雾,运动员此

一位游泳运动员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开始很顺利,但游到一半时,海上起了浓雾,运动员此时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他不知道该往哪里游,还要游多远才能上岸,越游越 【查看全文】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读名句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受光于庭户见一 【查看全文】

3 请以“劳动启示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幼小初高各学段。劳动成为中学生的必修功课,你在劳动教育中受到了哪些启示?请以劳动启示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 【查看全文】

4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 【查看全文】

5 2019年底,《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本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包括“硬核”、“区块链”

2019年底,《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本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包括硬核、区块链、柠檬精、断舍离、文明互鉴、我太难了、霸凌主义、XX千万条,XX第一条等八个流行语。 看到上面八个流 【查看全文】

6 春花艳,秋月明,峨眉秀,泰山雄,校园晨光,乡村夕照……风景无时不在

2022年中考作文题 春花艳,秋月明,峨眉秀,泰山雄,校园晨光,乡村夕照风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的引人遐想让人愉悦,有的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有的 请以 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