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对器皿的特征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虚空乃是器皿的有容纳作用的东西。壶的虚空,壶的这种虚无,乃是壶作为有所容纳的器皿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的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
诗歌的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来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缥缈的灵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
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
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
(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言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
B.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他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
C.就读者来说,他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
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相互依靠,互相衬托,相互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不在场语言的存在使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成为不可能,并使之和世界有了联系。
B.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义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
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
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绘画皆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它不留空白,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中国画家的用心之处在空白,空白让画面上的万物被缥缈的灵气环绕,中国诗亦然。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
C.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一个超于现实之外的精神空间,那里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D.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对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答
1.C
2.B
3.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偷换概念。“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错误,原文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其”指“在场语言”。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强加因果。“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义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错误,原文有“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的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二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说法绝对。“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对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错误,原文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说明这是一种推断,而选项去掉了“可能”,就变成了一种肯定的结论。
故选D。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2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3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5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6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