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
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全书》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 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着鲁迅的一种整题感悟。
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
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
(节选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
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采用了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
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不能用论文式的表达而采用了文学式的表达。
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旨在提醒我们,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鲁迅的批判性。
B.文章运用举例与对比论证,证明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态度常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
C.文章就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这一问题从现象、原因到意义层层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D.文章从文章体裁与历史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偏激态度产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
B.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并发掘了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
C.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
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答
1.B(A项,“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是某些人的观点,是作者要批驳的,不是原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的偏激,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冲破阻碍必须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也因为他写的是杂文,是文学性的表达。D项,这个选项有迷惑性。鲁迅对传统文化确实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这有一个前提,即“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文中多次提到了“作为整体”的传统文化。)
2.C(文章第一、二段提出现象,第三、四段分析这种批判态度的价值,第五、六段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所以,应该是从现象、意义到原因,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
3.D(鲁迅们之所以偏激地反对传统文化,是因为当时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没有精华部分;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因为其中的大量糟粕仍然是需要摒弃的。)
相关阅读
1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2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3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4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5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