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之见,(     )。有诗才者,虽“偷古句”而能为我所用,往往令人击节

发布时间: 2022-03-08
依我之见,(     )。有诗才者,虽“偷古句”而能为我所用,往往令人击节,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于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无诗才者,纵“务去陈言”而独出机杼,也一定乏善可陈。
事实上,艺术上这种旁征博引的创作方法,不仅在诗歌中颇常见,在绘画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敦煌莫高窟220窟的《维摩诘经变》中,便“偷”了《历代帝王图》中的一个形象;张大千《高士图》的创作,也常从孙位《高逸图》中“窥陈编而盗窃”。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的本意,是讲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所以,别人书中、画中的某一段落、某一形象,我把它拿来据为己有理直气壮。不过,在讲究“原创”,讲究“知识产权”的今天,就需要我们对这一传统的文艺创作方法作慎重的重新考虑了。
17.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令人击节B.独出机杼C.旁征博引D.理直气壮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佳不佳,根本在有无诗才,而不在是不是“偷古句”
B.诗的佳不佳,根本不在是不是“偷古句”,而在有无诗才
C.诗的佳不佳,是不是“偷古句”并非根本,有无诗才才是
D.诗的佳不佳,有无诗才才是根本,不是是否“偷古句”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B.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同志们十分称赞雷锋这种“钉子”精神。


17.C
18.B
19.D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令人击节:让人鼓掌,表示赞叹。语境是说有诗才的人,即使是“偷古句”也能为我所用,令人赞叹,成语使用正确。
B.独出机杼: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语境是说无诗才者即使努力构思角度新颖,也没多少值得称赞的东西,成语使用正确。
C. 旁征博引: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语境指类似上段中“偷古句”为我所用的艺术创作方法,不能用“旁征博引”,应改为“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
D.理直气壮: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语境指学术是天下的公器,拿来使用理由很正当,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后文语句的主语“有诗才者……”“无诗才者……”来看,作者强调的根本原因是“有无诗才”,而“偷古句”只是表面现象,因此按照逻辑顺序应先从反面说,否定“‘偷古句’为根本”这一说法,再从正面说,强调其关键症结在于“有无诗才”。排除AD。
C项“是不是……并非根本,……才是”的强调重点在前半句,不如B项“根本不在……而在”。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偷”所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相关阅读
1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2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3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4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

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

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