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大匠翟醣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B.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C.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D.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我国古代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B. 分野,古人依据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 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外,还有“薨…‘卒”“不禄”等。
D. 心丧,指古代弟子为老师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后泛指心中哀伤悼念,如守丧一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A. 李邰博学却默默无闻。他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但外表质朴,并不被太多人所知道。
B. 李邰能根据星宿预测。他曾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C. 李邰有敏锐的洞察力。大将军窦宪娶妻,各地郡国都去祝贺,李邰以拖延的方法阻止汉中太守送礼,最终太守没有被窦宪牵连。
D. 李邰非常受弟子尊敬。李邰在八十多岁时去世,他的弟子冯胄自制丧服,为他守心丧三年,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诧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说:“没有听说。”问他依据(凭借、通过)怎么知道的。
(2)第二年,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一再(多次、反复)出现灾异而获罪,被皇帝赐予策书免了官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将四个选项进行对比,找出断句不同的地方。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中,“微服”和“单行”都是使者“至州县”的方式,所以“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断法不合适,据此可排除A项、D项。第二处,“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邰候舍”中,“益部”是“到”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王室成员之死”说法错误,“崩”指的是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之死;卒,指大夫的死,后来用作“死”的通称;不禄,古代对士之死的讳称。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日:‘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郐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分析可知,两位使者是朝廷派出“观采风谣”的。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默然”,沉默不语;“惊”,惊讶;“相视”,互相看了看;“闻”,听说;“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这件事情;“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2)“明年”,第二年;“坐”,因为……获罪;“疾病”,患疾病(名词作动词);“仍”,多次、反复;“赐”,被赐予;“免”,免职;“赐策免”(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李邰,字孟节,是汉中南郑人。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邰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术。外表质朴,没有人知道他。县府召他做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单独巡行,他们分别到州县,观察采集风俗歌谣。有两个使者将去益州,他们到李邰负责的客馆投宿。当时正是夏夜,露天而坐,李邰便仰望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难道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说:“没有听说。”问他怎么知道的。李邰指着星星给他们看,说:“有两颗使星移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这件事。”三年以后,其中一个使者担任汉中太守,李邰仍做小吏,太守惊奇李邰有德却不外现,召李邰做了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都送礼庆贺,郡里也派了使者。李邰进谏道: “窦将军是皇亲,不注意礼仪品德,而专擅弄权,骄纵放肆,危亡之祸马上就要来了,希望您一心效忠于王室,不要与窦宪交往。”太守坚持派人前去,李邰无法阻止,请求自己前往,太守同意了。李邰于是在路上滞留不前,以观察变化。走到扶风,窦宪回到封地自杀了,他的党羽全部被处死,凡与窦宪有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李邰在这一年中被举荐为孝廉,五次升迁,做了尚书令,又被授为太常。元初四年,他代替袁敞担任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他担任司空四年,因受人请托的事被免官。安帝死后,北乡侯即位,李邰又担任司徒。等到北乡侯生病时,李邰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议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事先成功,所以李邰的功劳没有显出来。第二年,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一再出现灾异而获罪,被皇帝赐予策书免了官职。将作大匠翟醣上书说李邰“暗中谋划重大事情,是为了安定社稷”,于是记下他暗中谋划的功劳,封李邰为涉都侯,李邰辞让不接受。八十多岁时,李邰死在家中。学生上党人冯宵独自制了丧服,在心中悼念三年,当时的人很诧异。
相关阅读
1 刘辟传原文_刘辟传翻译赏析
刘辟字太初,选拔为进士宏词科,任韦皋府中幕僚,连续升官,任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了,刘辟主持善后事务,暗示诸将向朝廷求取旄节。宪宗召他回朝任给事中,他不接受朝 【查看全文】
2 源雄传翻译赏析_源雄传原文全诗的意思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 【查看全文】
3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 【查看全文】
4 陈仲微传原文_陈仲微传翻译赏析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 【查看全文】
5 郭衍传原文_郭衍传翻译赏析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父郭崇,以舍人之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侍中。 郭衍少年时骁勇英武,善于骑马射箭。周武帝建德中,因军功累迁至仪同大将军。又跟从周武帝 【查看全文】
6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与翻译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