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者,大梁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1-02-16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馀者,亦大梁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盲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遂立为王,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武臣等从白马渡河。
(武臣)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奏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
(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九》)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B.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C.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D.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豢养且为其服务的人,又称“门客”。
B.高祖,古代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帝王,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C.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只能穿麻布衣服,故用此称平民百姓。
D.丞相,官职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历代时设时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耳素有声名。外黄县一富家女逃婚,在她父亲旧时宾客的劝说下改嫁张耳,嫁妆很丰厚。由此张耳广招宾客,并做了外黄县令,名声变得更大。
B.张耳十分好客。汉高祖曾跟张耳交好,一连好几个月居住在张耳家。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C.张耳遇事冷静。陈馀曾犯了小过失,遭到小吏鞭打,陈馀准备反抗;而张耳很冷静,用脚踩住陈馀,示意他接受鞭打,承受屈辱。
D.张耳洞察形势。陈王派人向赵王祝贺,并催促他攻占关中,张耳审时度势,洞察陈王计策,建议赵王不要上当,赵王听从了张耳的劝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3分)
(2)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4分)



7.C (原文标点,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8.B (“古代帝王谥号”错误,应是“古代帝王庙号”)
9.B (“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分析错误,张耳遭到悬赏拘捕是秦国灭魏国几年后,跟汉高祖与其交好并居住在其家没有因果关系;且“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于文无据)
10.(1)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关键点“购求”“令”各1分,大意1分)
(2)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关键点“原”“西/北/南”“自广”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做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女家给张耳丰厚的供给,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做了外黄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同生共死的患难情谊。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来维持生活。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一个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的对。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陈涉说:“"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于是自立称王,任命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他们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武臣等人从白马渡过黄河。
(武臣)自立为赵王。任用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派人回报陈王,陈王听了大发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杀尽,而发兵攻打赵王。陈王的相国房君劝阻说:“秦国还没有灭亡而诛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祝贺,让他火速带领军队向西挺进,攻打秦国。"陈王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陈王派使者向赵王祝贺,下令催促他调动军队向西攻占关中。张耳规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本意,只不过是将计就计来祝贺大王。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这样,赵国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拥有燕,楚王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辖制赵国。”赵王认为他们讲得对,因而不向西发兵。


相关阅读
1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 【查看全文】

2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晋书•李含传》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州里年少,恃豪族,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檄召含为门亭长。会州刺史郭奕素闻 【查看全文】

3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阅读答案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薄,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 【查看全文】

4 曹彦约传原文_曹彦约传翻译赏析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考中淳熙八年(1181)进士。曹彦约曾跟随朱熹讲学,历任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县令,他为乐平县知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曹彦约为澧州知州,还没 【查看全文】

5 雪不台传原文_雪不台传翻译赏析

雪不台,蒙古部族人,姓兀良罕氏。太祖七年,蒙古军攻桓州,雪不台率兵先攻入城。十一年与灭里吉部众战于蟾河,大破其军,占有其地。随太祖征回鹘,回鹘国王逃亡,雪不台率众 【查看全文】

6 谢方明传翻译赏析_谢方明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是尚书仆射谢景仁的叔祖的孙子。谢方明的祖父谢铁,官至永嘉太守。父亲谢冲,官至中书侍郎。谢冲家在会稽,因病辞官在家,被任为黄门侍郎,谢冲未应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