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埙,字伯和,山阳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性格刚决,弹劾无所回避。论判诸大僚王鼎、刘机、宁杲、陈天祥等人,多被皇上采纳。
乾清宫遭火灾,潘埙向皇帝上疏说:“陛下登位九年,治理效果未实现,灾祥迭相出现。我希望皇上不是安全的住宅不居住,不是大道不经由,不是正人君子不亲近,不是儒术不崇尚,不是大阅之礼不观兵,不是执法不成狱,不是骨肉之亲不让干预政事,不是汗马功劳不滥加赏赐。我听说陛下喜好谑戏。臣认为入内廷有琴瑟钟鼓人伦之乐,不必以游离宫外为欢,不必以狎戏众小人为快啊。出到外廷,华裔一统莫不都是您的臣妾,不必收朝廷官员做私人,不必集远人为勇士。听说陛下好佛。臣认为南郊有天地,太庙有祖宗。赐给福礻止迎来福禄,佛能够做什么?番僧可以逐出而度僧也可以制止。听说陛下好勇、好货、好土木。臣认为诛锄奸邪遏止叛乱才是大勇,用不着驰马试剑以自劳为勇。三军六师是大武,用不着边将边军呼拥以为威武。地方物产随时纳贡,皇店做什么用?市井繁盛,内市做什么用?阿房宫壮丽,古人以为是泥土瓦砾碎石,何况养豹呢?金碧辉煌,古代以为是涂膏抹血,何况供佛呢?这些数种爱好都是可以废止而没有废止的啊。”疏章呈入,没有下文。
正德十一年(1516)正月,向皇帝上书说“:陛下刚刚登位时,血气未定,礼度时有超越。而今年岁正盛,更弦易辙,则正是时候。昔年太甲在桐居住,处于仁而迁于义,不失中兴。汉武帝下轮台的诏书时,年纪已经有七十,犹为贤明之主。况且陛下的过失没有超过太甲,悔悟又比汉武帝早,何错不能改,何功不能建呢?”当时武宗想拆毁西安门外的民居,有所兴建。潘埙和御史熊相、曹雷又深切谏阻,皇帝均不答复。
三次迁官至兵科给事中。右都督毛伦因为附随刘瑾而被论判处死,剥夺他的世袭荫庇的特权。毛伦曾经对钱宁有恩德,依靠钱宁为内援,毛伦的儿子请求恢复世袭。潘埙等人力争反对,而钱宁从中做主,息止他们的奏请。很快皇帝就下旨将潘埙和吏科给事中吕经各进官一级,从朝廷调出到外地,举朝都感到震惊。给事中邵锡、御史王金等人都上章请求将他们留在朝廷,但没有结果。于是添注潘埙为开州同知。
嘉靖七年(1528)加官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占据青羊山进行叛乱,山西巡抚江潮、常道先后讨伐敌贼但未见成效,于是命令潘埙会剿。潘埙与常道谋划说:“敌贼占守天险,难以阵攻。现在合诸路兵士夹攻,出其不意夺下天险,就可以擒获敌人。”于是将军队分为五哨三路攻入,招募当地人士作为向导。首次攻夺井脑,敌贼全部上来争夺险要。官军奋击,大破敌贼,追赶到莎草岭,烧毁安阳的诸多巢穴。山东副使牛鸾由潞城攻入,攻破敌贼李庄泉。当天晚上,河南副使翟瓒捣毁陈卿巢穴,陈卿败走。翟瓒追赶到栾庄山又打败敌人,又在神河打败敌人。山西佥事陈大纲也多次威迫敌人,先后俘虏敌军二千三百多人。从进兵到搜灭贼巢,共二十九日。捷报传来,皇帝准备大赏,派遣给事中夏言前往核实,尚未报告结果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潘埙没有及时救济饥民,但河南知府范没有等到报告批下来,就开仓发粮,黎民感德而歌颂他。但对潘埙的怨声大起,流言传到宫中。皇帝深切责罚巡抚、巡按隐瞒灾情。潘埙惶恐地承认自己有罪,并且归罪于范,于是被给事中蔡经等人所弹劾。皇帝下诏罢除潘埙,永不叙用。夏言核实上次平息叛贼的功劳时,潘埙功居首位。桂萼讨厌他,只赐银币。潘埙八十七岁时去世。
相关阅读
1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2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5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6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