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3-31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
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B.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C.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D.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三公之一,主管民事,为正一品官员。
B. “茂才”汉代指优秀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C. “屯田”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D. 文中的“辟”指被征召,“举”指授予官职,“除”“迁”则指官职的任命和调动。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涣出身世家,无纨绔气。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B. 袁涣正道直行,不屈淫威。在被袁术咨询时。常有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违抗;面对吕布威胁,他坚持认为刘备是有德之人,骂之不当。
C. 袁涣深请民意,建言恰当。归附太祖,百姓不乐意屯田而逃亡,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
D. 袁涣外表和柔,内心坚强。其堂弟袁敏说他貌似平和柔顺,但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2)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答案】7. B 8. D 9. B
10. (1)吕布想要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答应,再三强迫他,他仍不同意(“作书”“不可”“强”“不许”)
(2)当时有人传说刘备已死,众大臣都表示庆贺,袁涣因曾被刘备举荐为官,独独不去庆贺。(“时”“以”“为”“独”)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代词“之”,连词“后”“然”,结合句意断句。句意:袁涣因病辞官,百姓思念他。后袁涣被任为谏议大夫。先后得到的赏赐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他也始终不过问家中产业,匮乏了就从别人那里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举动,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举”,古代指科举取士。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为文本内容“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可知,“刘备是有德之人”不当。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人名字保留“吕布”“袁涣”,“使”译为让,“詈辱”译为辱骂,“强”译为强迫。(2)“贺”译为庆贺,“以”译为因,“举吏”译为举荐为官,“贺”译为庆贺。

参考译文: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郡守命袁涣任功曹,郡里的奸吏都自动躲避离去。后袁涣被公府征召,考试列优等。升为侍御史。
被授予谯县县令,未去上任。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为避难移居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吕布被诛杀后,袁涣得以归附魏太祖曹操。这时太祖刚刚招募民众开办屯田,百姓不乐意,有很多逃亡的。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把迁移当作大事,不可仓促改变,顺遂他们心愿行事容易,违逆他们心愿的举动就困难。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他们喜欢的才能采取,他们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太祖听从了他,百姓十分高兴。升任梁国相。袁涣因病辞官,百姓思念他。后袁涣被任为谏议大夫。先后得到的赏赐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他也始终不过问家中产业,匮乏了就从别人那里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举动,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刚刚建立时,袁涣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袁涣对太祖说:“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我认为可以广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阐明先代圣人的教诲,用以改变民众的所见所闻,使全国形成文明的风气,那样,对于偏远地区的异族人,虽不能用武力征服,却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们向往而来。”太祖认为他的话正确。当时有人传说刘备已死,众大臣都表示庆贺,袁涣因曾被刘备举荐为官,独独不去庆贺。为官几年后去世。太祖为袁涣的死流下眼泪,赏赐谷物两千斛。魏文帝听说袁涣过去抗拒吕布的事情,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样的?”袁敏回答说:“袁涣貌似平和柔顺,但他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相关阅读
1 刘辟传原文_刘辟传翻译赏析

刘辟字太初,选拔为进士宏词科,任韦皋府中幕僚,连续升官,任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了,刘辟主持善后事务,暗示诸将向朝廷求取旄节。宪宗召他回朝任给事中,他不接受朝 【查看全文】

2 源雄传翻译赏析_源雄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 【查看全文】

3 陈仲微传原文_陈仲微传翻译赏析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 【查看全文】

4 郭衍传原文_郭衍传翻译赏析

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父郭崇,以舍人之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侍中。 郭衍少年时骁勇英武,善于骑马射箭。周武帝建德中,因军功累迁至仪同大将军。又跟从周武帝 【查看全文】

5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

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 【查看全文】

6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