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仪字可象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窦仪传》

发布时间: 2019-07-04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王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①。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仪谓执政曰:“昨与颜衍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遗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俄以父病,上表解官。
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恭帝即位,迁兵部侍郎,充职。俄使南唐,既至,将宣诏,会雨雪,李景请于庑下拜受,仪曰:“仪获将国命,不敢失旧礼。傥以沾服失容,请俟他日。”景即拜命于庭。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朝议是之。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注】:①记室,古代官职名。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B. 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C. 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D. 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出名、闻名 B. 仪十五能属文:标注
C. 请俟他日:等待 D. 朝议是之:认为是对的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窦仪出身官宦,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家从他的曾祖起,世代为官,其中尤以其父亲窦禹钧官位显赫,窦仪于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后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
B. 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
C. 窦仪出使南唐,圆满完成使命。在将要宣读诏书时,适逢下雪,面对李景在廊下拜受诏书的请求,窦仪坚持遵奉国家诏命,按照旧有礼节,最终李景在庭院中拜受了诏命。
D. 窦仪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看法。御史台和太常礼院对于以谁为上朝立班之首产生争议,窦仪引用典章故制,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
(2)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
【参考答案】
9. C 10. B 11. D
12. (1)世宗亲自慰问安抚,亲手封好金丹,把它赏赐给窦仪的父亲。
(2)世宗因为他粮饷运输供应不上,将要治他的罪,(因)宰相范质解救得以幸免。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这句话的含义是“少帝驻军黄河岸边,当即派遣李守贞等率领一万人的军队,水陆并进,镇守汶阳,占据要害之地。契丹军果然大规模到来,受到攻击而逃走。后汉初年,任命(窦仪)为礼部员外郎”,其中“汉初”表时间,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河上”指黄河岸边,中间不能断开,如果将“上”划到后面,意为“皇上派遣……”,意思有误;且“万人”作“兵”的后置定语,两者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属,本意为“撰著”,文中指写作文章。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有误。文中先说“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给出御史台和太常礼院的意见,即“当时御史台商议,想要把左、右仆射合为上朝立班的首位,太常礼院想把东宫三师作为立班之首”,然后“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雷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意思是“窦仪引用典章故制,用仆射共同作为立班之首的有六例,而三师的说法没有依据”,由此可见应是“肯定了御史台的意见,否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慰抚”,慰问安抚;“手”,名词作状语,亲手;“俾”,使,把。本句中的“金丹”一词,联系上文“俄以父病”,世宗“亲加抚慰”,所以此处“金丹”应为世宗送给窦仪父亲治病用的“丹药”。第二句得分点:“以”,因为;“饷馈”,军粮,补给;“罪”,名词作动词,治罪。本句中的“免”可译为“幸免”、“免罪”、“脱罪”等等。

参考译文: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窦逊,(曾任)玉田县令。祖父窦思恭,(任)妫州司马。父亲窦禹钧,和兄长窦禹锡都凭词学闻名。窦禹钧,唐天祐末年从幽州掾起家,历任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后周初年,任户部郎中,赏赐金紫。显德年间,升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直到退休。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侍卫军统帅景延广兼任夔州节度使,上表奏请窦仪为记室。开运年间,杨光远占据青州叛乱,当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献城投降,杨光远和周儒派人带领契丹轻骑在马家渡渡过黄河。窦仪对执政大臣说:“过去与颜衙议论事态变化,有所忧虑,所以乘驿车日夜兼程赶来。国家如果不用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恐怕周儒必定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的军队会合,那么河南就危险了。”不久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增设营栅。少帝驻军黄河岸边,当即派遣李守贞等率领一万人的军队,水陆并进,镇守汶阳,占据要害之地。契丹军果然大规模到来,受到攻击而逃走。后汉初年,任命(窦仪)为礼部员外郎。不久(窦仪)因为父亲病重,上表请求解除职务。世宗亲自慰问安抚,亲手封好金丹,把它赏赐给窦仪的父亲。随从(世宗)征伐淮南,世宗因为他粮饷运输供应不上,将要治他的罪,(因)宰相范质解救得以幸免。恭帝即位,升任兵部侍郎,充任职事。不久出使南唐,到达后,将要宣读诏书。适逢下雪,李景请求在廊下拜受,窦仪说:“我敬奉国家诏命,不敢违背旧有礼节。如果认为沾湿衣服损害仪表,请求等待他日。”李景就在庭院中拜受诏命。当时御史台商议,想要把左、右仆射合为上朝立班的首位,太常礼院想把东宫三师作为立班之首。窦仪引用典章故制,用仆射共同作为立班之首的有六例,而三师的说法没有依据。朝廷讨论后认为是这样。乾德四年秋,主持贡举。当年冬天(窦仪)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追赠右仆射。


相关阅读
1 宋史•孙何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 【查看全文】

2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苏易简传》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 【查看全文】

3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全文】

4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 【查看全文】

5 《宋史·辛弃疾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查看全文】

6 《宋史·刘甲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