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 “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 “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12. 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 己可以搁笔了。
B. 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 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 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A
13. (1)党论之祸起,他被谏官管师仁弹劾,出任河中知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利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2)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比较BC两项,“博辩隽伟”不可分开,都是对“其文”的称赞,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其中‘迁’指贬官”错误。“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A项,“感到自愧不如”分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可知,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为谏官管师仁所论”中“为…所”被动句式,“论”弹劾;“出知河中府”中“知……府”指“任……知府”;“以”目的连词,来;“便”使动用法,使……方便;“祠”名词作动词,祭拜。第二句得分点:补充句首主语,固定官职保留“五管郡的郡守”,“著”译为写,“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
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相关阅读
1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苏易简传》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 【查看全文】
2 《宋史·刘甲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 【查看全文】
3 宋史•孙何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 【查看全文】
4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 【查看全文】
5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全文】
6 《宋史·辛弃疾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