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明帝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史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幕,令军士各交缚两炬,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B.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C. 待且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D.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亦称表字。古人有名有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成人举行笄礼时取字。
B. 永平,汉明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称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C. 辟,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指官府征聘荐举并授予官职,《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即取此意。
D. 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因避刘秀的讳改为茂才,而明清两代称举人为茂才。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范出身名门。他是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而且他的曾祖父廉褒、祖父廉丹也都身居高位。
B. 廉范为人孝顺。他的父亲客死他乡,他和母亲西去蜀地接回父亲的灵柩,守孝期满后才外出学习。
C. 廉范有勇有谋。他在担任云中太守时亲自领兵抵抗,用计击败匈奴军队,让他们不敢再侵犯云中。
D. 廉范乐善好施。他家世代在边境做官,囤积了许多粮食财物,不过他将这些全部接济了族人、朋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待左右,尽心勤劳。
(2)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10. A 11. D 12. B
13. (1)过了不久,邓融果然被召回(到溶阳)关进了监狱里,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保卫侍奉,尽心尽力,非常辛劳。
(2)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老朋友、学生没有谁敢去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验安葬。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先观察要断的句子有无特点,比如本题中,句子对称结构和顶真手法用得明显,利用这能轻易断出多处。断句的前提是联系上下文粗通句子大意,然后借助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采用排除法加以选择。“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的意思是“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不敢再侵犯云中。”其中“千余人”是说“一千多人”,意思完整,故不在“人”字的前面断开,只能在其后断开,这样就排除B项、D项。“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处,“蓐食”的意思是“早早吃完饭”,意思完整和乎语境,中间不能断开,这样就排除C项。最终本题选A 项。梳理本句的意思为:等到天明敌人将要撤退,廉范于是命令军中早早吃完饭,一早冲入敌营,斩杀了好几百敌人,敌人自相践踏,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不敢再侵犯云中。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秀才有时也沿用“茂才”之名,而非“举人”。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B项,“他和母亲”错,原文是他告别母亲向西到蜀地接回父亲的灵柩。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无几”:“不久”;“卫待左右”:“在他身边保卫侍奉”;“勤劳”:“非常辛劳。”。
第二句关键点:“会”:“恰逢”;“坐”:“因为”;“敛”:通“殓”。“装殓;殡殓;殡葬;安葬”。
参考译文: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是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世代做边郡的长官。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死在蜀汉地区。十五岁时,(廉范)告别母亲向西到蜀地接回父亲的灵柩,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的灵柩,守孝完毕,到京城拜师学习,待奉博士薛汉。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礼仪周备地去拜访并征聘廉范为功曹,恰逢邓融被州中的人告发而被上级审查,廉范打算以权宜之计来帮助他,于是假装生病要求离开,邓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廉范在这种情况下向东到了洛阳,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的狱卒。过了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里,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保卫待奉,尽心尽力,非常辛劳。邓融奇怪他长得像廉范却没料到是一个人,于是对他说:“你怎么长得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廉范呵斥他说:“您因为身处困境精神错乱了(或意译为:看花眼了)!”于是不再跟他说话。直到邓融死去,(廉范)都没有说明身份,亲自驾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安葬完毕才离开。
后来(廉范)被官署征召,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老朋友、学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敛安葬。明帝十分生气,召廉范人宫,质问并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一同密谋,惑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敛,为什么?”廉范叩头说:“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而替他收敛),真是罪该万死。”皇帝的怒气才稍稍平缓,问廉范说:“你是廉范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属关系?”廉范回答说:“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皇帝说:“难怪你有胆子敢这么做!”于是赦免了他。廉范因此出名。
廉范被推荐为秀才,几个月后,又升任为云中太守,恰逢匈奴大举进兵入关。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部下打算发文书求教,廉范不采纳,亲自率领士卒抵挡。敌人兵力太多,廉范的军队抵挡不住。恰逢傍晚,(廉范)命令士兵们各自捆扎两个火把,军营中就像繁星密布。敌人远运看到火光很多,以为汉军的救兵赶到,非常震惊。等到天明敌人将要撤退,廉范于是命令军中早早吃完饭,一早冲入敌营,斩杀了好几百敌人,敌人自相践踏,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不敢再侵犯云中。
建初年间,改任蜀郡太守。成都物产丰盛,但邑中的房屋之间很拥挤,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夜间(点灯)劳作,以此防止火灾,但是百姓互相掩饰(偷偷地活动),火灾每天都会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禁止百姓夜间点灯做事),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水防火罢了。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用“五绔谣”来称颂廉范施行善政。在蜀郡担任太守好几年,因为触犯法律被罢免回到故乡。廉家世代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回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族人、朋友。世人都佩服廉范的仁义精神,但是他依附大将军窦宪,因为这被人讥笑。在家中去世。
相关阅读
1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苏易简传》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 【查看全文】
2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 【查看全文】
3 宋史•孙何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 【查看全文】
4 《宋史·辛弃疾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查看全文】
5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全文】
6 《宋史·刘甲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