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发布时间: 2019-12-15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著作佐郎王罐遇殿帅郭承祐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昪补郡,久不召,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迁侍御史知杂事。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复知谏院。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熙宁元年,徙许,中道改大名府,过阙,留知枢密院。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三司。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升之日:“若制置百司条例司则可,但今制置三司一官,则不可。”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乃出。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廷,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升之初名旭,因避神宗名之讳,改为升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
B.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
C.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
D.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尺牍,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一尺长的木简,刻写文字后制成书籍,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B.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插笏于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被供奉于太庙时追尊的名号,文中的“神宗”“熙宁”就是庙号。
D.避讳,古代立法之一,古人说话作文时不直接说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甚至取名都不宜与之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陈升之移风易俗。当时民间有私藏亲友往来信件借以兴起诉讼的恶习,陈升之认为这有伤风化,打击制止了该恶习。
B.陈升之忠于国事。看到三馆用人越发轻率,成了权贵游士进官取职的阶梯,他请求朝廷严格人选,得到皇帝的认可。
C.陈升之持论不坚。他担任言官总共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由于没有坚持己见,因此他的谏言并未被朝廷全部采用。
D.陈升之颇有心计。王安石掌权后,他明知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可行却不表露出来,仍竭力帮助他,借此获取荣华富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著作佐郎王罐遇殿帅郭承祐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
②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1)B  “非…则…”,不是…就是…,“非”“则”,放于分句之前,表选择关系,其前都要停顿,排除ACD;译文: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因此百姓的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
(2)C  “熙宁”属于年号,不属于庙号.
(3)A  “移风易俗”“ 打击制止了该恶习”错,从原文第一段中“请禁止之”可知,陈升之只是向皇卜请求,后面并没有“打击制止了该恶习”这一结果,由此也不能说他“移风易俗”.
(4)①“诃怒”, 指责怒骂;正确补充第二句的主语“郭承佑”和宾语“王瓘”;
译文:著作佐郎王璀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祜相遇,(郭承祜)指责怒骂(王瓘)没下马行礼,(将他)抓起来送交官府.
②“甫”,刚;“阳”表面上;“若”,好像;
译文:(陈升之)刚一受到重用,就请求解除条例司,还不时地(与王安石)产生一些小分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他(政见)不同。

参考译文: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他被推举为进士,先后掌管封州、汉阳的军队,入京师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掌管谏院.当时的风俗是人们喜欢私藏亲属间来往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有司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又说:“三馆是士人入官的好途径,近来用人更加轻率,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对所选之人严格把关.”(皇上)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瓘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祜相遇,(郭承祜)指责怒骂(王瓘)没下马行礼,(将他)抓起来送交官府.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佑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昪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这些事)陈升之都极力进谏.(他)升任侍御史管理杂事.(他)担任言官总共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之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又掌管谏院.皇上(仁宗)说:“天下州县治理得好不好,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因此百姓的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如果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应该从这里开始.”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抃、代御史中丞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神宗即位,(升之)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归郡县,担任观文殿学士,掌管越州。
熙宁元年(1068),调往许州,中道改任大名府,路过京师,留在京师掌管枢密院.第二年,参与设置三司条例司,和王安石共同处理朝事.数月后,授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陈升之任宰相后,就请求免掉条例司,认为宰相无所不统,所统职事,又怎能仅称三司.王安石说:“古代的六卿,就是如今的宰相,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占一职,于事理有什么危害呢?”陈升之说:“如果设置百司条例司是可以的,但如今设置的是制置三司官职,则不行.”由此得罪了王安石,声称有病回家休养三个多月,神宗多次敦促告谕,才重新归职。
陈升之老谋深算很有心计,善于逢迎以获得富贵.王安石任宰相,担心议论满廷,引见陈升之辅佐自己.陈升之心里知道他(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可行,却尽力为王安石所用,王安石感激他,因而让他在自己之前担任了宰相.(陈升之)刚一受到重用,就请求解除条例司,还不时地(与王安石)产生一些小分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他(政见)不同。
陈升之起初叫陈旭,因为避神宗名之讳,改为升之。


相关阅读
1 《宋史·刘甲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 【查看全文】

2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全文】

3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苏易简传》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 【查看全文】

4 《宋史·辛弃疾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查看全文】

5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 【查看全文】

6 宋史•孙何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