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18-03-18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①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伐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哥舒翰,唐代名将。
1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客于梁、宋(客居)            张九皋深奇之(以……为奇)
B.薄于文雅(轻视)             会禄山之乱(恰逢)
C.短于上前(说坏话)            不足以厄其势(遏制)
D.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      食邑皆封还(封存)
1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适拂袖而去              小学而大遗
B.征于翰讨禄山青,          取之于蓝
C.以气质自高             能以精诚致魂魄
D.适因陈江东利害             我欲因之梦吴越
19.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20.断句(2分)
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21.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3分)

参考答案
17.(2分)D              D项: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使动用法,使……受困)
18.(2分)C
A.适拂袖而去(表修饰)          小学而大遗(表转折)
B.征于翰讨禄山(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青,取之于蓝(从)
C.以气质自高能以精诚致魂魄(都表示凭借)
D.适因陈江东利害(趁着)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19.(4分)
(1)玄宗嘉奖了高适,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重点词:嘉—嘉奖;寻—不久
(2)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重点词:是—这样;拔—取得胜利
20.(2分)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阅卷说明:多断、错断、少断均扣分,扣满2分为止。
21.(3分)
(1)安史之乱时,高适特意拜见玄宗,分析战争形势,并建议皇上到四川避难,后果然安史之乱未波及蜀地;
(2)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后果永王叛乱。肃宗召见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又陈述江东利害,认为永王必败,后果如此。
(3)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使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蜀地偏远,不足以遏制敌人的势力,设置多个节度使还让百姓疲敝,后果梓州副使段子璋反。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卫生,他对待权贵有傲骨,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游历于河西。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高适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又跟着哥舒翰上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中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地,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来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动乱,他离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官吏制度繁琐庞杂,百姓劳累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之地,来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认为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候,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相关阅读
1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李嗣业传》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节度使马灵察知其勇健每出师令嗣业与焉天宝七载,安西 【查看全文】

2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崔群传》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 【查看全文】

3 陆羽,字鸿渐,复州竞陵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新唐书·陆羽传》

陆羽,字鸿渐,复州竞陵人。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①。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②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 【查看全文】

4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李暠传》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查看全文】

5 丘和,河南洛阳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丘和,河南洛阳人,后徙家。少重气侠,闲弓马,长乃折节自将。仕周开府仪同三司。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历资、梁、蒲三州刺史,以宽惠著名。迁天水郡守,入为左御卫 【查看全文】

6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新唐书·王承元传》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