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怀翻译赏析_秋宵月下有怀原文_作者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前言】
  《秋宵月下有怀》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闲愁。
  【注释】
  ①沾:润湿。
  ②栖:栖息。
  ③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④杵: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⑤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伫立:久久站立。
  【翻译】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鉴赏】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相关阅读
1 清明即事阅读答案-孟浩然,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注]①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 【查看全文】

2 《都下送辛大之鄂》《洛下送奚三还扬州》阅读答案-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 【查看全文】

3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翻译赏析_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_作者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查看全文】

4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答案-孟浩然,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 【查看全文】

5 古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翻译赏析_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原文_作者孟浩然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查看全文】

6 早寒有怀阅读答案-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 【查看全文】